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手机版
|
高级搜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
首页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
中考论坛
搜索
检索标题
智能模糊
搜索
热门标签:
2022中考
2022年中考
数学知识点
化学知识点
中考政治真题
2017年中考
生物知识点
数学模拟试题
优秀作文
中考语文试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语文
>
模拟题
>
2018年遂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word版含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19-05-11 初三网 王蕊
参加讨论
2018年遂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为了方便您的阅读,请点击全屏查看
(总分:150分 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Z.xx.k.Com]
A.陨落(yùn) 暗哑 (yīn) 解元(xiè) 涕泗横流(sì)
B.脊粱(liáng) 桑梓(zǐ) 褴褛(lǚ) 舐犊之情(tiǎn)
C.汲取(xī) 商酌(zhuó) 亵渎(dú) 廓然无累(lèi)
D.胡诌(zhōu) 颔联(hàn) 滞碍(zhì) 怒不可遏(è)
2.结合语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我希望他们不要再像我……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展转:同“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B.可是,我是幸运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长大的。 (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C.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寻章摘句:是指读书时要搜寻、摘取文章中的片段词句。)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12月25日,瑞典外交大臣公然支持台湾加入国际组织,我国外交部强硬表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中方坚决反对其他国家在此问题上说三道四。
B.生活中,人们往往因立场和角度不同而对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乃至完全不同,这种情形是屡见不鲜的。
C.在互联网上成长起来的“微公益”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所以说公益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D.期中考试我们的语文成绩有的130 多分,有的40多分,真是良莠不齐。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通过对十九大报告的认真学习,让我们懂得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八个字的真正内涵。
B.今年的12月13 日,是第四个国家公祭日,每一位中国人该铭记的,是民族的悲怆,更是“落后必亡”的训诫。
C.11月25日下午,央视《乡村大世界》栏目
组走进蓬溪,在天福万象广场实地拍摄录制,给全国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不仅把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涪江号子》搬上了舞台,而且蓬溪本土书法家还挥洒泼墨,赠送了书法作品。
D.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在一次讲话中提到: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改革。阅读速度很重要,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约一万字左右。
5.填入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正确的是
( ▲ )
有个成语,叫做目不识丁,
,如文天祥的诗中就有“眼不识丁马前卒,隔床鼾鼻已陶然”的诗句。
①所以说人目不识丁或不识一字,就不免带有贬义
②目不识丁又叫眼不识丁
③“丁”字的写法,就那么一横一竖钩,确实是再简单不过了
④意思是说连个简单的“丁”字都不认识
A.③②④① B.③④①②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6.下列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母亲和我叹息他的境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个木偶人了。
B.“什么呀!”赵小贞撇撇嘴:“你又不是老师,你怎么知道我读得不对?”
C.母亲生气了,就问我:“你
是跟着你父亲出去打工?还是继续读书?”
D.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孤独的个人主义社会,中国思想一直强调“天人合一。”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江河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星星变奏曲》以“星星”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B.《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儒林外史》是一部优秀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的是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C.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与苏洵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体现了他豪放派的词风。
D.《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世家”是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列传”为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
8.下列关于名著的介绍有误的一项是( ▲ )
A.《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汇编,它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读者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修养。
B.《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刻画这些人物时,非常注重他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例如鲁智深和李逵同是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的人物形象,但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C.《培根随笔》说理透彻、警句隽永。培根被马克思称为“法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听说过他那句遐迩传扬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D.《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比较广阔的社会现实。
二、积累运用(26分)
9.古诗文默写。(10分,每空1分)
(1)鸡声茅店月, ▲ 。(温庭筠《商山早行》)
(2)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 ▲ ,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4) ▲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5)白居易面对辛勤耕种却食不果腹的农人,他深深自责,在《观刈麦》中发出了这样的自问自省: ▲ , ▲ 。
(6)《山坡羊.骊山怀古》抒写作者对历史兴亡大彻大悟的句子是: ▲ , ▲ 。
(7)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 ▲ , ▲
10.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6分)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诗的颔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 ▲
(2)诗的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
11.下面的征稿启事有两处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修改意见:
(1) ▲
(2) ▲
12.【综合性学习】(8分)
材料一:“低头族”指不论在何时何地,手上都捧着电子产品上网聊天或玩游戏、阅读和看电影,把自己与社会隔绝开来的人。“低头族”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往往不喜欢与人交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能自拔,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危害极大。
材料二:“低头族”除了频发交通安全事故外,医疗专家分析认为,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会引起颈椎问题,天天保持一个姿势的话,会对脖子腰椎等产生压迫;长时间观看高亮度的屏幕,会造成视觉疲劳,进而压迫神经和血管;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等症状,并引起失明、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材料三: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1)请认真探究上面三则材料,说说你的发现。(3分)
▲
(2)为终结学校“低头族”,请你拟写一条具有警醒意味的宣传标语。(3分)
▲
(3)学校发起“远离手机,不做低头族”的活动倡议,请你为“低头族”支招。(写两条建议即可)(2分)
▲
阅读理解(40分)
阅读《故乡》,回答13-16题(15分)
①故乡,是一幅秘藏的圣符,是一座精神的殿堂。
②儿时的故乡,留给我更多的是一份苦涩的记忆。冬天,穿着用人力车外胎做成的“皮草鞋”,鞋
面用几根皮条串联,双脚常常被冻得僵硬麻木,捂上一层稻草,才会感到暖和一点。夏天,圆月在天时,我们就得起床,打稻挑谷直到中午田水发烫;下午挑粪插秧种出满田星星,“嗡嗡”的蚊子“亲吻”着肌肤,蚂蟥总是在腿上吃得滚圆……缺吃少穿、终年劳累的生活压得我直不起腰背。我曾一次次爬上高高的山冈,久久眺望山外的世界;一次次诅咒过贫穷的故乡,发誓要找一个幸福快乐的地方。
③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逃难似地离开了故乡,终于完成了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转换。除了探望父母回家小住几天外,我很少回去。故乡的山水日渐模糊,故乡的星光日益陌生。
④记得有一年,因病修养期间
,儿时的玩伴把我接回故乡小住了一段时间;乡亲们用古铜色的脊背,背我走过村前的木桥,张家大妈王家阿婶端来了飘香的饭菜,董家大叔吕家兄弟送来欢声笑语……啊,在温馨甜蜜的故乡,我的每个毛孔都自由地舒张,每个细胞都享受着抚爱;我的整个灵魂得到了洗濯,心胸变得澄澈。
⑤于是,我发现,尽管我
已身为城里人,但对故乡依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留恋。而且这种留恋深藏心底,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消失,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静静的村庄、浩瀚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潺潺的小溪、窄窄的小桥构成了故乡诗意的轮廓,也构成我的精神家园。
⑥我梦想着退休后回归故乡,安享与乡亲们“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正当我为建房选址、设计忙得不亦乐乎时,却传来家乡要筑水库的消息,网上甚至流传出了库区的三维地图。忽然,我有一阵被掏空般的晕眩,一种被连根拔起的痛感。原来,故乡的根已经深深扎入我的心田。我曾走过一个又一个城市,换了一个又一个岗位,心里却一直茫然:梦还有多久?路还有多远?短暂停留,这才发现,惟有故乡的方向能让我内心踏实,安定。
⑦为此,我特地回了趟家乡。一路上我在想,故土难离是国人的传统,安土重迁更是国人的习惯。在乡亲们的心底,故乡的脐带真能一刀剪断?
⑧可奇怪的是,乡亲们表现得比我想象中要平静得多。不过,偶尔也会感
受到两种不同的心境:老人们还幻想着修建水库的选址可以修改;年 轻人却
关心着水库什么时候开建……
⑨天近黄昏,我在村头流连。四周是那样恬静,暖风吹拂发丝,花草散发芬芳,沿着小径,慢慢地、慢慢地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就像暮霭一样越来越浓,直到月华照亮了我的泪眼。[:]
⑩故乡是一首诗,一首越吟越舒心、越吟越思念的诗。而明天,故乡就要变成一片泽国;而明天,乡亲们也将要搬离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
今后,我只能梦回乡关!
(有删改)
13.请从内容和结构上简要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
14.请结合全文赏析第⑩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答: ▲
15.面对故乡即将被淹的现实,老人和年轻人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心境?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答: ▲
16.文章开始写“我”一次又一次地诅咒故乡,后又写“我”因为故乡建水库即将被淹而痛苦,这样的安排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 ▲
阅读《“知入”与“知出”》,回答17-20题(12分)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
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
“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7.本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 ▲
18.第④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答: ▲
19.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答: ▲
20.鲁迅读进化论书籍的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出’于书”“用的透脱”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3分)
答: ▲
(三)阅读文言语段,回答21-24题(13分)
【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诸葛亮)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诸葛亮)
【注】 (1)淫慢:放纵、懈怠。(2)险躁:狭隘、浮躁。(3)多不接世: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21.解释句中加点词。(4分)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 ▲
(2)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 ▲
(3)非学无以广才。 广: ▲
(4)意与日去 。 去: ▲
22.翻译句子。(4分)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23.请简要概括【甲】文第二段叙述了什么内容?(2分)
▲
24.【甲】文是诸葛亮出征前对后主刘禅的叮嘱,【乙】文是诸葛亮临死前对儿子的告诫。请概括他在为政、为人、治学这三方面的观点。(3分)
▲
四、作文(60分)
25.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1)时间永不停息,周而复始;江河永不停息,一路奔流;脚步永不停息,勇往直前......
请以“步履不停”为题,写一篇作文。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心中,同样有属于自己的一面风帆:或许是我们童年的梦想、现在的追求;或许是我们正在享受的亲情、友情、关爱;或许是我们心中铭刻的快乐、勇敢、自信;或许是我们坚守的努力、奋斗、超越......扬起风帆,你就会跨越“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请将题目“扬起 的风帆”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018年遂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1.D 2.C 3.D 4.B 5.D 6.A 7.C 8.C (每小题3分,共24分)
9.(每空1分,共10分)
(1)人迹板桥霜 (2)赢得生前身后名 (3)只恐双溪舴艋舟 (4)零落成泥碾作尘 (5)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 (6)赢,都变作了土;输,都变作了土。(7)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10.(1)(3分)比喻,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用流水比喻时光消逝,更加生动形象(1分);对偶,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1分);对比,用“一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对比,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义丰。(1分)
(2)(3分)尾联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1分)“你问我为何还不回去,只因淮上有美丽的秋山”,美丽的淮上秋山让作者流连忘返,(1分)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1分)
11.(1)正文中“贵刊”改为“本刊”。(1分)
(2)启事落款署名和日期交换位置。(1分)
12.(8分)(1)(3分)示例:“低头族”的弊端不可小觑。(意思相近即可)
(2)(3分)示例:“低头族”,莫让手机“绑架”生活。(语言简洁有警醒意味即可)
(3)(2分)示例:①把手机装在包里,尽量不要拿在手上,缩短与手机接触的时间;②多和“真人”交流,多参加社交活动,在聚会时不要一味玩手机,多和别人面对面交流;③睡前把玩手机的时间用来听舒缓的音乐或读纸质书籍。(言之有理即可)
13.(4分)内容上:交代了自己“逃离”故乡的途径与时间,及成为城里人后对故乡日益陌生的感受,与后文对故乡的留恋不舍形成对比。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诅咒故乡、发誓离开”的情节;引出下文“我重回故乡及心理变化”的叙写。(内容、结构各2分)
14.(3分)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故乡比作诗,生动形象地写出故乡给我带来的愉悦的感受,(1分)表达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1分)
15.(4分)老人:生于故乡、长于故乡,已经习惯了故乡的生活,对搬离之后的未知生活心怀担忧,加之故土难离、安土重迁的情感理念,所以不希望离开。(2分)年轻人: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一可以改变家乡贫瘠落后的面貌;二可以借此机会,走出乡村,改变现状。(2分)
16.(4分)不矛盾。(1分)这样的安排,体现出“
我”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故乡的认知与情感也发生了改变。(1分)诅咒故乡,是因为故乡的贫瘠,让儿时的“我”备尝艰辛;(1分)感到痛苦,是因为自己依恋的故乡(精神家园),即将被淹没,以后只能梦回乡关。(1分)
17(3分)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8.(3分)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1分)作用:用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时区分“见”与“望”的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的观点。(2分)
19.(3分)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1分)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1分)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1分)
20.(3分)①不能完全相信从书中得来的理论,要用客观事实加以检验。(1分)②一旦发现书本理论与客观现实不相符合,要大胆摒弃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知、旧观点。(1分)③要在质疑、批判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正确理论。(1分)[:]
21.(4分)(1)痛心遗憾(2)奔走效劳(3)增长(4)流逝,消失
22.(1)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2分)
(2)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2分)
23.(2分)叙述了先帝知遇之恩(或三顾茅庐),(1分)诸葛亮以身许国(或临危受命)(1分)
24.(3分)为政:亲贤远佞;(1分)做人:知恩图报,淡泊名利, 去奢从俭(1分)治学:摒除杂念,宁静专一,明确志向、珍惜时光。(1分
)(意近即可)
25.作文。(60分)
一类卷(60—55),符合题意,立意深刻、新颖,思想健康,中心突出,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真切,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语言准确、流畅,有文采,标点正确,不少于600字。
二类卷(54—48),符合题意,立意正确,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有一定的生活感受,感情较真切,内容较充实,结构完整,语言基本准确、通顺,标点正确,
不少于600字。
三类卷(47—42),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思想健康,有一定内容,结构较完整,语言基本通顺,标点错误不多,不足600字,但字数相差不大。
四类卷(41—36),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不明确,感情欠真切,内容不充实,结构不完整,语句不通顺,语病较多,错别字和标点错误较多,字数相差大。
五类卷(36分以下),不符合题意,文理不通,结构不完整,层次混乱,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
2018北京九中中考语文绝密压轴真题【Word版免费下载】
下一篇:
2018北京北航附中模拟真题【精编Word版】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综合辅导
基础知识与运用
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
古诗词
名句名著
语文素材
题型、解题技巧
中考作文
知识点总结
历年真题
模拟题
专项训练
学习方案、课件
随便看看
09中考家长如何当好孩子的心理专家
如果你身边有甲流病人怎么办?
阳光运动 学生健康生活
营养食谱——山竹石斛生鱼汤
中考补脑汤:鱼头豆腐汤
中考营养汤食谱谱:猴头菇排骨汤
2014中考语文总复习——语音
广西北海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
中考语文:学会在比较基础上展示鉴赏
中考语文试卷8大题型解题思路分析
中考语文
综合辅导
基础知识与运用
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
古诗词
名句名著
语文素材
题型、解题技巧
中考作文
知识点总结
历年真题
模拟题
专项训练
学习方案、课件
中考数学
综合辅导
数学公式
数学定理
题型、解题技巧
学习方法
代数
几何
函数
圆
三角函数
知识点总结
压轴题
历年真题
模拟题
专项训练
学习方案、课件
中考英语
综合辅导
英语语法
英语阅读
英语词汇
英语写作
英语听力
学习方法
知识点总结
历年真题
模拟题
专项训练
学习方案、课件
中考物理
综合辅导
物理方法
物理公式
力学
光学
电学
热学
声学
学习方法
知识点总结
压轴题
历年真题
模拟题
专项训练
学习方案、课件
中考化学
综合辅导
物质构成
化学方程式
酸碱盐
溶液
碳与金属
化学实验
知识点总结
学习方法
压轴题
历年真题
模拟题
专项训练
学习方案、课件
中考政治
综合辅导
政治知识
心理健康
知识点总结
学习方案、课件
答题技巧
学习方法
历年真题
模拟题
专项训练
中考历史
综合辅导
学习方法
答题技巧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知识点总结
历年真题
模拟题
专项训练
学习方案、课件
中考地理
综合辅导
学习方法
答题技巧
中国地理
世界地理
知识点总结
历年真题
模拟题
专项训练
学习方案、课件
中考生物
综合辅导
学习方法
答题技巧
生物与生物圈
知识点总结
历年真题
模拟题
专项训练
学习方案、课件
历史与社会
综合辅导
试题
备考经验
经验交流
学习方法
常见问题
家长必读
心理指导
考生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