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位二十二年,他不像历史上其他一些皇帝一样安于现状,他大力发展国家经济。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就是他指挥的。他极力推行中外往来,加强内外交流。 ![]() 朱棣不仅自己为国尽心尽力,同时他在位二十二年也为其儿子树立了榜样。朱棣在位期间其儿子朱高炽身为太子,也和其父一样一心为国家百姓着想。当时朱棣和儿子朱高炽,一个善于行军打仗,一个善于行政事务,两人共同管理朝政可以说是珠联璧合。 这也为后面朱高炽当皇帝之后管理朝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成祖朱棣可以说是培养出了又一位明君。 在文化事业上,加强儒家文化思想的统治,大力扩充国家藏书。永乐四年(1406年),至御殿观览图书,问大学士解缙:“文渊阁内经史子集全备否?”解缙回答:“经史粗备,子集尚多阙。”他又说,士从家稍有余资,便欲购书,况于朝廷?遂召礼部尚书郑赐遣使购访天下遗书。又指示购奇书要不惜代价,“书值不可计价值,唯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 永乐年(1403年)命解缙等人编纂“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技艺之言,各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动用文人儒臣3000余人,辑古今图书8000余种,谓“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 于永乐六年(1408年)编成,共22877卷,装成11095册,定名为《永乐大典》。藏于“文渊阁”中,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贡献。 迁都后,在宫内东庑南,又建,“文渊阁”,南京之书,大量北运,把《永乐大典》运至北京后,专贮于“文楼”。使明代国家藏书建设发展迅速。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实为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现仅存世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