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载试题 ☆☆☆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0分) 1.(4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冬,如滔光养晦的才子,含而不露;冬,如穿着素服的天使,优雅恬(tián)静圣洁,承接着秋的盈盈豪情,把晶莹剔(tì)透的“六角诗歌”洒向空旷的大地,展示出冬的意韵,酝酿(niàng)着来年春夏的欢乐与热情。冬的神韵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试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不是一幅最美的冬天的图画吗?试想,“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不也是最美的冬天的诗境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不知点燃了多少困境中希望的火种。冬引发了诗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忧思,冬给了诗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惊喜…… 冬日看雪,别有韵味,我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象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味凛(lǐn)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怆然滑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2)文中画横线的词语词性不同的一项是( )
二、选择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分) 2.(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父亲苦心孤诣地奋斗了十年,终于把公司发展扩大,成为了优秀的企业家。 B.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C.我叔叔退休后,还待在工厂里帮助大家干一些重活,大家都称他年富力强。 D.最近到沿海地区,虽然只是浮光略影地看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3.(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切实保障在校学生的食品安全,有关各方将加强对学校食堂卫生、食品的监管,严防不合规的食材和身体不健康的工作人员杜绝进入校园。 B.2019年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就“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降低交通运输物流成本”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C.2012年,“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最大设计深度海试,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左右,刷新了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世界纪录。 D.习近平主席说:“对一个国家的评价,不能只看面积,也要看文化的影响力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力。” 4.(2分)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山中留客 唐代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春晖:春光。②轻阴:阴云。③便拟归:就打算回去。云:④指雾气、烟雾。 A.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B.“山光物态弄春晖”是正面描写山景的句了,这里的“弄”是卖弄。 C.从“莫为轻阴便拟归”中,启迪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善心悦目、其乐无穷。 D.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二、积累与运用.(共14分) 5.(4分)文化常识和名著阅读填空。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可马迁所著,被鲁迅赞为“( ),( )” (2)《己亥杂诗》中的“己亥”是用天干地支纪年,《观潮》中的“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的“既望”是指农历( )日。 (3)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地方时,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 ①上面文段选自( ) 写的(《 》) ②在现代科技中,很多发明创造是受了昆虫的影响,请结合这部名著中的实例加以说明。 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4分) 6.(4分)综合性学习。 据统计,我国有超过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学校拟开展“触屏时代,我们如何应对”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各题。 材料一:家长或者亲友,也许为了联系方便,也许经不起孩子的软磨硬泡,纷纷给孩子配备了手机。殊不知这是给了孩子一个“毒苹果”,网络的各种诱惑往往会使孩子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导致一个个必然恶果:①成绩直线下滑;②考试作弊,带坏学风;③色情泛滥,腐蚀心灵;④身体虚弱,精神失常;⑤近视成灾,影响择业;⑥带坏他人,影响一片;⑦性格冷漠,亲情疏远;⑧乱交朋友,校园欺凌;⑨盲目攀比,不择手段;⑩性格扭曲,频现命案。 (摘自《如果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 材料二:网上曾流行一个段子:“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令人莞尔之余,又多少有些凄凉。最近一则消息,也产生了类似的效果:一位老人和三个孙子、孙女围坐餐桌吃饭,因为孩子们频频低头玩手机,老人生气,摔了眼前的一个盘子,扭头回房。三个年轻人傻眼了,只好轮流进屋劝慰,才平息了老爷爷的怒气。 材料三:漫画《无题》 ![]() (1)对于中小学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你有什么看法? (2)为了避免材料二中的情况发生,你对“低头族”们有什么建议? (3)请说出材料三漫画的寓意。 五、填空题(共1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6分) 7.(6分)填空。 ①(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李清照《醉花阴》) ③(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④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以“( ),( )” 描绘了春意乍露、若隐若现的美景。 ⑤《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 )。 ⑥新时代呼唤创新,需要具有时代精神和鲜明个性的人才不断涌现。赵翼在《论诗》“( ),( )”同样表达了自己“贵在创新”的写作主张以及对人才的渴望。 三、文言文阅读.(共16分) 8.(16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时世宗享国①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节选自《明史•海瑞②传》) 【注释】①享国:指帝王在位时间。②海瑞:明朝清官,百姓称其海青天,谥号中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用“/给下面语句断句,段两处。 少 顷 复 取 读 之 日 再 为 感 动 太 息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②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5)甲乙两文中所涉及的人物﹣﹣范仲淹、海瑞堪称“古仁人”,具体表现分别是什么? 四、现代文阅读.(共30分) 9.(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犯点傻 马新朝和马萧萧父子在小城开了家服装店。 起初,生意说不上好,但亦能勉强维持。父子俩守着这家服装店,倒也自在。 一天,有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走进服装店。 “老板,这件西装是前天我过生日,儿子特意买来送给我的。今天试穿才发现,袖口有点破了,你能帮我换一件吗?”老人从手提袋里掏出一件西装,递给正在经营生意的马萧萧。 刚要递出,老人忽然想起什么,又把手缩了回来。他再次查看那个袖口,发现只是脱了点线,简单缝几针就好,犯不着麻烦店里,便红着脸说:“其实也无大碍,算了,还是不换了。” 马萧萧松了口气。 老人转过身子,正要出店。马新朝却直奔过来。 “老人家,您来这里也不容易。让我看看您的西装?”马新朝温和地招呼老人。 “线头脱了,说明还是有问题。”看过那件西装,马新朝毅然吩咐马萧萧说,“你立马领老人家去换,一定要选好的,尽量让老人家满意。”说完,便把老人的西装轻轻放进衣柜。 老人换好西装,笑呵呵地走了。 A马萧萧却撅着嘴,愁眉不展。 “爸,别人都准备走了,你干吗还追上去,非得给他换呢?” 马新朝微微一笑:“老人家既然来了,为什么不让他满意而归?虽然那西装只有很小很小的问题,又不是我们的问题!” “不是我们的问题?”马萧萧大惊。 “是啊!”马新朝有意从衣柜里取出那件西装,“你看,我们没卖过这种品牌吧?”他翻出西装的吊牌,让马萧萧看个明白。 这不看不打紧,一看,马萧萧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爸,我明白了,那老人压根儿不是我们的顾客,他的西装根本就不是我们出售的。既然如此,你干吗还佯装不知,一定要我给他调换?这不是犯傻吗?” “不错!”马新朝依然微微一笑,“生意人犯点傻,也许能凝聚人气和财气哩!不信你等着瞧,老人家甚至老人家一家子都可能成为咱服装店的常客呢!” B“父亲邪了!”马萧萧心想,头禁不住摇得像风中的树叶。 可出乎意料,第二天,那老人就急急忙忙地来了。 “老板,真不好意思,只怪我看走了眼。我的西装是儿子在新汇服装店买的,你这是新江服装店。而且,你换给我的西装,牌子比我那件好多了。所以……”老人一进门就忙不迭地道歉。 马萧萧十分惊喜,准备取出那件西装和老人调换。正要去开衣柜,马新朝又满面春风地走过来。 马新朝朝马萧萧一摆手,然后转向那老人:“老人家,换了就换了,何必反反复复?只要您满意,我们就高兴。不要再把这事放在心上,回去吧,就当我们交个朋友。好吗?” 老人一愣:“这……” “不好吗?”马新朝十二分的诚恳。 老人感激不尽地走了。 马萧萧又是一头雾水。 “爸,人家发现不是我们的问题,都主动上门道歉了,你干吗还劝人家不换?我们不是眼睁睁地吃大亏了?你为什么一再地犯傻呀?”马萧萧几乎发怒了。 马新朝依然心平气和:“我说过,犯点傻能凝聚人气和财气。也许,老人家和老人家一家子还真能成为我们的常客哩!不信,你等着瞧。” 马萧萧觉得滑稽,便用一种异样的眼光打量着父亲。 说来也怪,一周后,那老人又兴冲冲地来了,而且带着自己的三个儿女。 这回,不只那老人,连老人的三个儿女也二话不说,每人买了一套西装,都是名牌,还不和店里讨价还价。 马萧萧服了。 自此,新江服装店的生意越做越大、越来越红火。 马新朝过世后,马萧萧做起服装店的老板。他也学着当年父亲的口吻,对儿子马先发说:“生意人犯点傻,也许能凝聚人气和财气哩!不信,你等着瞧!” (1)本文以“犯点傻”为题的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马萧萧这一人物在文中又怎样的作用? (3)请分别赏析文中a、b两处划线句。 A:( ) B:( ) (4)“生意人犯点傻,也许能凝聚人气和财气哩!不信,你等着瞧!”这是马新朝的生意经,你如何看待?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10.(15分) 生活像座山,关键在登攀 鲁平 ①生活就像攀山越岭,没有坦途,奋斗才有机会迎来云开雾散 ②清晨醒来,大多数居民看到的是上班的人群,是晨曦中的城市。而这座城市的凌晨三四点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和风景,却鲜为人知。最近,一部微型纪录片《沈阳,凌晨四点》在沈阳火了,刚上线点击量就破了10万。它记录了城市不为人所熟悉的时刻,记录了忙碌在这一时间里的人。 ③没有一位“大腕”,更没有明星,纪录片把镜头投向了普普通通的人,卖废品的老汉、外卖小哥、清洁工人、早餐铺老板、搬运工、出租车司机,一线劳动者。片子制作谈不上精良,也没有去刻意表达深刻道理,而是尽量自然地呈现一个个真实的生活片段、一段段每天上演的故事、一张张为了生活和梦想而拼搏的面孔,也许正因为这样,反而触动了观看视频的每一个人的心扉。 ④为什么?因为他们既陌生,又熟悉。他们何尝只是“他们”,也是“我们”。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见在城市里打工的亲戚,为孩子的未来努力攒钱的邻居,甚至为了改变命运而奋力打拼的自己。很多人评价:虽然具体场景不同,可是,这样的状态多么相似,这样的活法多么熟悉! ⑤我在早市就认识一位摊主,父亲半身不遂,妻子没有劳动能力,儿子在读高中,生活的压力可想而知,可他不屈服,早上4点能就从菜行进菜摆摊,收摊后回去伺候老人,晚上做代驾,一个人做两份工作。你觉得他不堪其忧?不,人家乐呵呵的。“有活干,日子就过不瞎!”是啊,生活像座山,关键在登攀。没有坦途,荆棘密布,那就踏平坎坷、披荆斩棘呗。只有肯奋斗,才有机会迎得苦尽甘来、云开雾散。 ⑥再细想一想,这样的场景在中国随处可见。人们不屈于命运、不甘于贫穷、不安于平庸,希望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事实上,正是通过勤劳、智慧、坚持,无数个体改变了命运、实现了梦想,许多创业者成为财富自由的企业家,不少山里娃成了成绩斐然的科学家。而千千万万个人的梦想、家庭的梦想汇集起来,便托起了民族的梦想。 ⑦应该看一眼凌晨4点的城市,记住一个个奋斗的身影和动人的故事。 《人民日报》(2019年03月26日 14 版) (1)文章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引用微型纪录片《沈阳,凌晨四点》有什么作用? (3)第⑤自然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中划线“也许正因为这样,反而触动了观看视频的每一个人的心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触动了每个人的心扉的是什么?读完此文,你有什么启发? 五、写作(共50分) 11.(50分)清以“会心一笑”为题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要有真情实感 ③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0分) 1.【分析】略 【解答】(1)D (2)D 【点评】略 二、选择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分) 2.【分析】略 【解答】A。 【点评】略 3.【分析】略 【解答】D。 【点评】略 4.【分析】略 【解答】B。 【点评】略 二、积累与运用.(共14分) 5.【分析】略 【解答】(1)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十六 (3)①法布尔《昆虫记》。 ②略 【点评】略 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4分) 6.【分析】略 【解答】(1)示例:中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带手机进校园的弊远远大于利,给学校管理、学生学习都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因此应该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 (2)示例:年轻人不应该做“低头族”,应该多读书,少玩手机,在家里多抽出时间陪家人。 (3)示例:年轻的父母沉迷于手机不顾孩子,一方面让孩子感到孤单,另一方面也给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样。 【点评】略 五、填空题(共1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6分) 7.【分析】略 【解答】①沉舟侧畔千帆过 ②人比黄花瘦 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⑤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点评】略 三、文言文阅读.(共16分) 8.【分析】译文: 【甲】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 当时,明世宗在位时间长了,不去朝廷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致志地设圪求福。总督、巡抚等边面大吏争着向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致贺。朝廷大臣自杨最、杨爵得罪以后,没有人敢说时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海瑞单独上疏,嘉靖皇帝读了海瑞上疏,十分愤怒,把上疏扔在地上,对左右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傻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是不会逃跑的。”皇帝听了默默无言。过了一会又读海瑞上疏,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为上疏感到叹息,只得把上疏留在宫中数月。曾说:“这个人可和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全在洞庭湖上。一:全。 ②句意为: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心:思想感情。 ③句意为:十分愤怒,把上疏扔在地上。抵:扔。 ④句意为:这个人向来有傻名。素:向来、一向、从来。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居:处在/居住; B.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C.是:这/这; D.然;既然,这样/……的样子。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题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应符合古人朗读习惯。 本句句意为:过了一会又读海瑞上疏,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为上疏感到叹息。故节奏应划分为:少 顷 复 取 读 之/日 再 三/为 感 动 太 息。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其,指“古仁人”。句意: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 ②重点词语:闻,听说;市,买;忤,违反;奔散,打发走。遁,逃走。句意: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该当死罪,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逃散没有留下来的,这样(的人)是不会逃走的。 (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根据甲文段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范仲淹的表现。根据乙文段中的“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可知,他不顾个人安危,冒死进谏。 答案: (1)①全②思想感情③扔④向来、一向、从来。 (2)C (3)少 顷 复 取 读 之/日 再 三/为 感 动 太 息。 (4)①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 ②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该当死罪,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逃散没有留下来的,这样(的人)是不会逃走的。 (5)范仲淹不计个人得失,忧国忧民,具有先忧后乐的济世情怀;海瑞以天下为己任,不惧生死,为民请命,劝谏皇帝治理朝政。 【点评】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变”、“调”五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 四、现代文阅读.(共30分) 9.【分析】略 【解答】(1)引用马新潮的话为题目,既暗含文章主题,又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是线索人物,见证故事发展。(线索)故事接马萧萧的言行与马新超的言行形成对比(手法),衬托。突出了马新朝的人品及其生意犯点傻,也许能聚人气和财气的生意经。(主旨) (3)A:运用神态描写,传神的表现了马潇潇对父亲的不满和忧心忡忡的样子。 B:运用心理、神态描写和比喻修辞手法,传神地描摹出马潇潇对父亲的做法感到惊讶和不解。 (4)示例:马新潮待人和善热情,不计得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了顾客,赢得了顾客的信任,使生意风生水起,凝聚了人气和财气。我们为人处事也应该向他学习,与人为善,和气生财,失就是得,好心就有好报。(意思对即可) 【点评】略 10.【分析】略 【解答】(1)生活像座山,关键在登攀 (2)通过微型纪录片《沈阳,凌晨四点》引出论题。具有针对性,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和共鸣。同时也作为事实论据支撑本文的论点。 (3)文中举了早市一位摊主为了美好生活而不辞辛苦,一个人做着很多事情。但是他却积极乐观的事例。真实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生活像座山,关键在登攀”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触动他们的不仅是影视作品中一个个真实的生活片段,一段段每天上演的故事,一张张为了生活和梦想而拼搏的面孔。更是我们从他们的身上也能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这样的状态多么相似,这样的活法多么熟悉。.只有肯奋斗,才有机会迎得苦尽甘来、云开雾散。 我们虽然平凡,但要不屈于命运、不甘于贫穷、不安于平庸,通过奋斗、勤劳、智慧、坚持,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梦想。而千千万万个人的梦想、家庭的梦想汇集起来,便托起了民族的梦想。 【点评】略 五、写作(共50分) 11.【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全命题作文。会心一笑,是因为领会到别人内心的意思而笑了出来。所以本文应以写人记事为主,从生活中选取一件自己对某人某种行为有了深刻的理解的事件,加以适当的艺术加工,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题目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努力观察并体悟生活,生发出独特的感悟来。 【写作思路】文体选择记叙文。文首以题记的形式点明题旨,彰显自己的写作功底和思想深度。文中则写人记事,选取一件自己与某人心心相印,有着深刻理解的事件,当然,为了丰富文章内容,选取多件事情也可以的,应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文末则以议论或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文题或文首形成前后呼应,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解答】【例文】 会心一笑 那皱眉的一叹,那惊起的长嗟,那数不清的问号与叹号﹣﹣是出人意料。 那顿时的感悟,那会心的一笑,那深入思考后的释然﹣﹣是情理之中。 自然的风吹过耳际,清澈的泉流过脚畔,大自然无言地向我们启迪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的趣味关系。 “枯松倒挂倚绝壁”,你是否惊叹过山松的不可思议。看那虬劲的枝条彰显出生命的出人意料,纵然有雪压青松,它依然指向天空。因为它的根比枝更顽强,深深扎入岩缝,吸收着大地母亲的精华,不要怀疑,要知道当一颗山松的种子落入岩隙中,就注定经历着困难的洗礼,这就是情理之中。 冰心曾说:“人们总是惊羡于花儿的明艳,却不知道那种子当初经历了怎样的血泪的洗礼。” 的确,当布满鲜花的康庄大道向前延展时,背后一定有荆棘和鲜血的铺垫;当天际出现美妙的彩虹,呈现水天一色的鸥翔鱼游时,之前一定经历了一场摧天坼地的电闪雷鸣;当登上山巅,惊叹于积翠如云的空濛山色中,一定曾经付出攀爬的汗水与┬难。 自然说每一个出人意料的背后一定站着一个必然的情理,这是会心一笑的真理。 社会的大潮涌动,在历史和现实的海岸也有许多相同的道理。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源于门捷列夫的一场梦,苯环的发现也是源自一个盹,这的确有些出人意料,但如果两位科学家没有潜心研究,深入思考,哪有梦醒后的顿悟呢? 清朝初期皇上大臣一直在做天朝上国的美梦,那西方的坚船利炮打昏了清朝统治者,他们纷纷张大了眼睛,表示出人意外,但是背后那腐朽的封建臭泥土上不分明揭示出情理之中吗? 奥运会上女网双打冠军是名不见经传的李娜和孙甜甜,西方媒体纷纷冠之以“希腊神话”,但两人平日的刻苦训练不是给这胜利一个情理之中的理由吗? 情理之中是理智之箭,冲破了出人意料的纱网,给了心灵令人清醒的一吻。 穿过出人意料看世界,原来有这么多情理之中,过去如此,现在未来也如此﹣﹣会心一笑看世界。 【点评】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了“人们总是惊羡于花儿的明艳,却不知道那种子当初经历了怎样的血泪的洗礼”的观点。本文构思巧妙,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了主题。且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