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富贵不能淫》《从容就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19-07-01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文言文阅读(共12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节选自《从容就义》)
    7.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丈夫之冠也,父之                      见闻者无不流
    A. 命                                    B. 涕
         奉于危难之间                          今当远离,临表
          得,与民由之                          天祥将出
    C. 志                                    D. 狱
          便扶向路,处处之                      小大之
    8.     给【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B.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C.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D.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9.     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通过比喻、道理两种方法来论证,严谨,科学,雄辩有力。
    B. 【乙】文中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视死如归,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C. 【甲】文中“居天下之广居”三句,采用排比句式,指出大丈夫精神的实质;文章体现了儒家的人生追求、人格精神、道德观念。
    D. 孟子认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只要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就能做到大丈夫之道,【甲】【乙】两文都很好地阐述了这一点。
    10.  对【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这些人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B.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
    C.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翻译:富贵不能使他贪淫,贫贱不能使他的理想转移。)
    11.  请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7. B (B .都解释为“眼泪” A. “训导”“任命” C .“志愿”“做标记” D.“监狱”“案件”)
    8.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1处1分)
    9. A(有对比论证)
    10. D(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志向改变。)
    11.问市场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文天祥)面向南方拜别(故土),然后受刑而死。
    (意思对即可,重点字“孰”“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