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最、第一、一切、首要、主要、主体 1.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 2.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4.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最为严格的法律是:宪法。[来源:学科网ZXXK] 5.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也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是指:人身自由权。 6.公民行使监督权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是:新闻监督。 7.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8.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9.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10.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不是公民)。 11.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人口问题。 12.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宪法。 1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有: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 14.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领域中占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六、特点、特征 1.我国现阶段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中华文化的两大特点(或说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人口现状的特点: (1)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2)新的特点: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 七、内涵、含义、定义 1.违法行为的含义: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2.犯罪的定义:是指具有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3.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含义: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和履行的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权利和义务。 4.公民的经济权利的含义:指公民享有经济物质利益方面的权利,它主要包括劳动权、休息权、生活保障权等。 5.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6.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2)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3)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8.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9.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两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八、机关、机构 1.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指:人民检察院。 2.我国的法律审判机关是指:人民法院。 3.我国的监察机关:监察委员会。 4.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称人民代表大会)。 5.我国的国家机关有: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人民政府)、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院)、国家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国家监察机关(监察委员会)。[来源:学科网] 6.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7.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8.我国的最高监察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9.在我国,有权制定和修改宪法的国家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九、主体、主题、核心、中心 1.依法治国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 2.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3.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4.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