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非典”流行期间,有极少数人造谣、传谣,人为制造恐慌气氛,致使缺乏科学知识的少数人盲目恐慌,还有极少数干部和医护人员因害怕“非典”而擅离职守,给防治“非典”工作造成极坏的影响。因此,宣传科学的防治方法,引导人民理智地对待“非典”;号召人民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树立正面形象,宣传抗“非”英雄的事迹,在那时显得非常重要。 这二题就是围绕这些主题拟就的,例4答案如: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和表共济,必将取得抗击“非典”的胜利。例5如:①鞭炮岂能炸“非典”,防“非”只能靠科学。②“神婴”之说纯属谣言,防治“非典”须靠科学。③战“非典”不靠科学靠“炸鞭”,纯属谣言。④”神婴”之说纯属谣言,信谣传谣扰乱社会,属违法行为。 五、分析题型 (例6,2003湘潭中考)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去“非典”的日子里,有少数人却接机哄抬“防非”物品价格,坑害百姓。如果你是一名记者,请就此事发表看法。字数在100-150之间。 (例7,贵州中考)抗“非典”引发了人们的一些深思,你是怎样想的,读读休的见解? 〔解析〕“非典”流行期间,少数人不顾人格哄抬物价,制或售假、劣防“非”产品,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例6题中命题者就聚焦这一主题,请学生以记者的身份就少数人的行为发表看法,这是一道非常切合时代意义的题目。记者能主持正义,敢于讲真话,是人们崇拜的对象。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客观上就把学生置于正义的立场,这一身份的变化,就把学生推到了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角色上,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气、勇于讲真话的良好品质。例7让学生针对“非典”发表看法,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检测了学生的思想水准。可从环保、卫生、习俗等角度谈,只要是对抗”非典”所引发的联想,言之成理即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