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历史 > 综合辅导 >

学好初中《历史》的8种绝佳方法

http://www.newdu.com 2020-05-11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学好初中《历史》的8种绝佳方法
    总的来说初中历史知识还是比较有趣的,但是想要学好历史靠死记硬背很难,历史更需要理解,脱离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被动听课做题或者“跟着感觉走”,翻课本、练模拟,只会造成自我感觉良好、考试成绩不佳的结果,想要学好初中历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高精度巩固
    精读课文、把握内涵
    1.精读课文。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思考词与词间、句与句间、段与段间的前后关系,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做到完整地回忆课本。
    如世界现代史“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目就要弄清四个知识点:一是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二是经济危机的出现;三是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四是这次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这四个知识点又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完整知识体系。
    2.把握内涵。在弄清知识点的基础上还须向细处分析,进一步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
    2.高准度理解历史概念
    4个方法
    1.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作出准确定义的前提。
    2.完整归纳概念内容。
    3.区别概念的异同。在复习中应把同类或 、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区分其异同点,从而提高对概念的准确把握。
    4.运用概念分析问题。仅做到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能运用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来分析历史现象才是复习中的理想境界。
    3.高密度串联知识网络
    抓点、串线、铺面
    知识网络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复习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各 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1.抓点。如士族制度问题,可抓住四个点:①魏晋时期,在地主阶级中形成士族制度②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势力发展③南朝末年,士族势力渐衰④唐朝末年,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士族被进一步摧垮。这样,对士族问题就有了完整而明确的认识。
    2.串线。“线”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如秦朝的皇帝、三公、郡县,两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 、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杯酒释兵权”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的废丞相、八股取士、军机处和文字狱,这些都是“点”,由这些点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建立、巩固、加强的发展史。
    3.铺面。“面”是历史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
    总之,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4.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
    立体知识体系
    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对历史进行叙述的,是一个平面系统。但 则往往抽取历史线索,挖掘知识联系,古今中外、纵横交错形成立体系统。因此,备考复习不仅要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拓宽、挖深、抬高,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形成立体知识体系。
    1.相对完整的叙述+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
    2.宏观分析+微观考查。
    3.显性联系+隐性联系。“显性联系”是教材中历史知识间较明显的联系,而“隐性联系”则隐藏于知识之间。
    换言之,就是所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隐性问题是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概括、比较和系统化,显性问题只有通过隐性问题才能提高其自身的价值。
    4.历史学科+相关学科。
    5.多角度比较人物事件
    掌握比较技能
    在历史测试的四种题型中,无一不涉及到比较能力,因此,学会科学的比较方法,掌握一定的比较技能,尤为必要。
    1.把性质相同或 的人物事件进行比较,分析其不同背景、特点、作用或实质等。
    如两次世界大战、三次科技革命,各有其背景和特点;再如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作用,从政治上看主要有三类,一是“****”,如秦末农民战争,西汉绿林赤眉起义,元末、明末农民战争;二是“瓦解”,如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唐末黄巢起义;三是“打击”,如太平天国运动。
    2.把性质相同但分布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加以分析比较,理清发展线索。如对中国近现代史上几次大的革命运动进行分析比较,既可以认识其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又可以系统地把握中国革命史的全过程。
    3.把同类历史事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进行比较。如资本主义的侵略扩张,在工业革命前后就具有不同的特点。
    4.把某些表现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认清其不同实质。如唐代手工作坊和明代手工工场,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现阶段我国向资本主义国家贷款等问题。
    6.科学化评价人物事件
    尺度、角度、信度
    要想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要掌握评价的尺度、角度和信度。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1.立场正确。要站在正确的阶级立场(人民的、爱国的立场)和社会立场(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国际主义和改革探索等)上看问题。
    2.观点鲜明。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时势造英雄”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两个基本观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