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中考语文资源:2011年中考快乐语文新专辑:词语百科(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孔方兄
    “孔方兄”始见于西晋鲁褒《钱神论》:“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把钱称为“孔方兄”,看做亲哥哥,此种人自然是重利轻义。南北朝时,知识分子自标风雅,认为直称“钱”俗气,便依据铜钱 外形(多为外圆内方),以及“钱”的字形(其繁体“钱”右边为两个“戈”,“戈”谐音“哥”),称之为孔方兄。此后,文人墨 客纷纷沿用此称呼。
    没奈何
    钱最奇怪的别名便是“没奈何”,顾名思义,其义为“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此名来源于南宋张俊。张俊曾与岳飞等人屡立战功,后来他为保全富贵,投靠秦桧,多方聚敛钱财。他担心家中招贼,将每千两白银熔成一个大球,称之为“没奈何”,意思是谁也奈何它不得,连窃贼也没法偷窃。(南宋洪迈《夷坚支志戊•张拱之银》)无怪乎有个演员讥笑他:“只有张郡王在钱眼内坐耳。”(南宋罗点《武陵闻见录》)“没奈何”也一度成为钱的别名。
    “钱”除了上述几个别名外,还有“邓通”“青蚨”“上清童子”“盘缠”“不动尊”等别名,各有各的来历。民国初年,因发行的银币上有袁世凯的头像,钱被称为“袁大头”;新中国成立后,十元面额人民币面上印有“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图案,“钱”被称为“大团结”。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钱”的别名仍在不断演变,例如陕西人将面值一百元的钞票诙谐地称为“幺洞洞”。
    (选自《咬文嚼字》2010年第9期,有删改)
    八斗才
    伍玉成
    东晋时期,有位著名诗人叫谢灵运。他小名叫客儿,所以又称谢客。他出身东晋的大族,是名将谢玄的孙子。他自幼聪慧,博览群书,文章、诗歌都写得很好,与当时的另一位诗人颜延之同为长江以东第一流的文学家。
    谢灵运酷爱山水,曾遍游名山大川,创作了很多诗篇,是我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位奠基者。他文笔奔放,词藻丰富,很有才华。但是他为人骄傲,自命不凡,常常看不起同时代的一些诗人。
    尽管这样,谢灵运对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植却是非常佩服。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的儿子,曹丕的弟弟。他才华横溢,是建安时期著名的作家,留下了诗歌、辞赋、散文等二百余篇作品,尤其是诗歌成就突出,他的诗歌感情真挚,词采华丽,很有感染力。
    曹植文思非常敏捷,构思很快。据说,曹丕当上了皇帝后,想迫害曹植,于是把曹植找来,命他在七步之内写成一首诗,否则就要将他处死。七步之内,这是多么短暂的时间,这不是故意为难么!很多人都为他捏一把汗。但是曹植面对 着兄长的刁难,既伤心又沉着。他一边踱着步子,一边构思,还没走完七步,就吟出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来。极短的时间内把诗写了出来,终于避免了一次迫害。这样就留下了七步成诗的故事。
    对这位有名的曹植,谢灵运佩服极了,所以他曾对人讲:“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余者共分一斗。”这意思是说,天下的才华,若有一石(十斗)的话,那么曹植就占了十分之八,我谢灵运只占十分之一,另外社会上有才华的人士共分那十分之一。可见他对曹植的推崇。
    由谢灵运的话,产生了一个 词叫“八斗才”,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才学高深。过去形容才学很好,往往说“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所以“八斗”“八斗才”就成了对文才高超的一种赞美之词。如:才高八斗,八斗之才等。
    (选自《青少年必读的200个词语故事》,中国言实出版社)
    词语辨析
    说“繁”道“烦”
    庄涛
    “繁”与“烦”不好区分,翻开《现代汉语词典》:“繁乱”也作“烦乱”,“繁难”也作“烦难”,“繁杂”也作“烦杂” ;“繁琐”同“烦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亦兄亦弟,难解难分,搅成了一锅粥。
    繁、烦的纠缠,很早就开始了。
    繁,本写作“緐”。左面是个“每”字,“母”表示女性,上面部分形如头上的饰物;右面的“系”字,用来会意饰物的数量。“緐”的意思是什么呢?用上邓小平同志引用过的一句话:维吾尔族姑娘头上的辫子——多!“緐”后来写作“繁”,增加了一个反文旁。这个“攵”是“支”的变形,犹如手上拿着教棒,把头上的饰物一一展示给别人看,这就进一步突出了“多”。繁花似锦、繁星满天、繁弦急管、繁文缛节,用的都是“繁”的本义。
    烦,也是个会意字。《说文》中的解释是:“烦,热头痛也。从页,从火。”稍有文字学知识的人都知道, 在汉字中“页”代表头,头上冒出火来,可见是发热的症状。而头上的火其实来自内心的火,是情绪无法得到正常宣泄的一种状态,故“烦”多用来指心情的苦闷。什么心烦意乱啊,烦躁不安啊,眼不见心不烦啊,这个烦那个烦,说到底都是心烦。
    如果到此为止,繁、烦二字并不难区分:“繁”是繁多,“烦”是烦心。前者是客观的,是一种数量上的强调;后者是主观的,是一种情绪上的渲染。
    然而,事情并不如此简单,在现实生活中,繁、烦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外界的事物往往会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客观的繁会引起主观的烦。“繁”是“烦”的原因,“烦”是“繁”的结果。这样一来,“烦”在古代便可借用作“繁”,繁、烦二字自然成了一对剪不断、理还乱的冤家,一大批的异形词正是因此而产生的。
    那么,究竟怎样解开这一疙瘩呢?我看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各就各位。凡是和数量有关的,用“繁”;凡是和情绪有关的,用“烦”。
    比如“繁冗”。“冗”,按《说文》的解释,是“人在屋下,无田事”。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于是引申出多余的意思。繁是多,冗也是多,故应以“繁冗”作为首选词形,用来表示事务又多又杂或者文字又臭又长。
    比如“烦扰”。“扰”的古字右边为一猴类动物,让人联想到打扰、骚扰的意思;而“烦”同样也是情绪受到干扰。有鉴于此,在表示精神上的郁闷和不安时,自然应以“烦扰”作为首选词形。
    不过,需要提请注意的是,有些词语看似异形词,其实各有侧重,那就不必强行定于一尊。
    比如“繁乱”和“烦乱”。“繁乱”指的是事物头绪繁多以致显得混乱,这是一种客观描述;而“烦乱”其实就是心烦意乱,是一种情绪状态。
    类似词语,还可举出一些。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繁而又烦的文字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选自《咬文嚼字》2008年第5期,有删改)
    今日作业
    1.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 一些小村庄。
    (2)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 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3)“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 九文大钱。
    A.躺着 出现 排出
    B.卧着 出现 拿出
    C.卧着 呈现 排出
    D.躺着 呈现 摸出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的一项是( )
    A.我每次去受审的时候,他都用慈爱的目光送我。
    B.如今建国伊始,百废待举,不正是齐先生实现多年梦想,大有作为之时吗?
    C.就连法律上也没有那么一条,说是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
    D.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3.填入下面这段话且意思连贯的一组成语是( )
    啄木鸟要想吃到虫子,就应该飞到树上去,而它却飞到刚刚架好的电线杆上,其结果是永远吃不到虫子的。因为,它犯了 、 的错误。
    A.粗心大意 见异思迁
    B.南辕北辙 缘木求鱼
    C.碌碌无为 痴心妄想
    D.并行不悖 徒劳心力
    4.根据句意,依次填入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清晨,在林间小路漫步,一阵阵 的鸟鸣声,使我的心情更加轻松愉快。
    (2)在科技月活动中,他设计的节水龙头,精巧耐用,受到了师生的交口 。
    (3)老舍作品的语言,“京味”浓郁,幽默风趣,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 。
    (4)乡亲们好奇地 着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员,眼神里透着淳朴。
    A.清脆 赞赏 崇拜 打量
    B.清 脆 称赞 推崇 打量
    C.清晰 称赞 崇拜 端详
    D.清晰 赞赏 推崇 端详
    5.好多网络新词,是随着地方语言的流行而逐渐推广开来的。比如,潮州语“摆势”,意谓故意炫耀自己、装腔作势,“割草”指赚钱;粤语“量贩店”,是说大型超市;台湾的“走秀”,意谓展示某种风采的活动……下面这些加点的新词也别有一番意趣,你能说出它们的通常说法吗?
    学习方法小贴士(英语“tips”的音译):
    他被老板炒鱿鱼(源自粤语)了:
    他是位潮剧发烧友(起源香港):
    今日积累
    “做客”与“作客”
    许织云
    很多人经常会把“做客”与“作客”混淆,其实,二者有着很大的区别。
    先说“做客”,它是指前往他处访问别人,自己是客人,不是在自己的家中。如:张教授应邀今天下午到《咬文嚼字》编辑部做客,与编辑部的老师们商讨该刊的发展大计;小王与小明相约,今天上午六点,小王准时到小明家做客。
    再说“作客”,它是指某人寄居在他乡,即远离自己的家乡,在别的地方工作、学习、生活。如:作客他乡。
    可见,“做客”与“作客”的用法是不同的,运用时一定要注意加以区分,否则,就会闹出笑话的。
    “期间”能够单独用作状语吗?
    许织云
    要回答“期间”能不能够单独用作状语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期间”的意思:某个时期里面。如:暑假期间;上大学期间;劳动节庆祝活动期间;进修期间。
    很明显,“期间”是指特定的某个时间,是指示代词。在运用这个词的时候,读者根据上下文应当能够明确知道它的所指。这个词有其语境意义的,但如果单独使用,就会指代不明,让人感到一头雾水。比如:期间,他很努力;期间,我不知所措;期间,你的生活很幸福……
    以上几句中的“期间”,究竟指什么时候、什么年代,叫人摸不着头脑。因此,“期间”不能够单独用作状语。
    (以上两文,作者系上海市闵行第二中学教师)
    今日盘点
    亦萱:我先来抛砖啦。“词语百科”这个主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今后我将关注汉字演变、词语典故方面的信息与素材,以便从根本上把握词语的含义,考试时也就不会似是而非地理解或误用了。
    我的收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