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中考语文资源:如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授之以渔——方法技巧展示
    一、结合语境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根据比较的内容,找出阅读材料中相同点与不同点。只有准确地找出阅读材料的异同点才有可能进行具体的比较工作。尤其要注意仔细研读材料。研读有利于分析材料的异同,发现材料之间的细微差别。
    例一:29.第⑦段和第⑨段中,画线的两处“暗暗嫉妒”,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相关文段]
    ④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你们来找人?”“我们——来看花。”“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
    ⑥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快看那落日!”她安静垂眉道:“天天都是这样的!”
    ⑦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⑧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⑨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
    【分析】两处“暗暗嫉妒”的不同之处是:1、从事件经过来看,前者出现在具体的事件之尾,属于事件本身的一部分;后者出现在事件结束以后。2、从表达方式来看,前者是出现在叙述之后;后者出现在议论之后。3、从文章结构来看,前者是出现在高潮;后者出现在结尾。因此我们可以判断:第一处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的议论,第二处的作用是收束全文,同时呼应第一处。
    二、瞻前顾后释义法
    一个词语单独看,它可能有多种含义,一旦进入语言环境,它就只有一种含义。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该词语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对词义进行辨析,词语在文中使用的含义,可能是它的本义,也可能是引申义、比喻义或者其他修辞义,甚至可能是临时产生的某个具体义。
    例二:找出下列词语中表现“飞”的意思的字。
    (1)、燕剪春风: (2)、鹰击长空:
    (3)、雁横烟渚: (4)、莺穿柳浪:
    【分析】本题着重考查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飞燕似剪,在春风中斜掠;雄鹰展翅,在长空中搏击;雁群排成阵式,在烟雾迷濛的小洲上空横列;黄莺掠过层层柳浪,在翠柳绿荫中穿行。把这几个画面想象出来,表示“飞”的意思的字也就一目了然。这几个字实际上表现“燕、鹰、雁、莺”在飞行中不同的姿态。
    三、遵循规律筛选法
    语言内部都是有一的规律可循,比如词语本身使用的规律,词语间搭配的规律,事件发生的规律等等,遵循这些规律,筛选最佳词语,是作者创作的必然,我们遵循这些规律,对于词语的理解就如游刃有余。
    例三:请仔细揣摩文章,然后将“儒教”、“儒术”、“儒学”分别填在第⑧段的括号里。
    [相关文段]
    ⑧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
    【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历史事件,也是一个常识,同学如果不知道这个常识也没有关系,我们从规律出发,汉武帝是当时的最高统治,他“罢黜、独尊”的都应该是 “原则、思想”,而不是细枝末节的东西,“儒术”的重心就是先秦儒家的原则、思想,因此我们可以把“儒术”筛选出来,放在第一个空里;儒教又称“孔教”。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它的重心是“流派”,是某种形式,某种集合,因此常常与“仪式”相伴;“儒学”即儒家经学,它的重心是具体的内容,常常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因此正确的顺序是“儒术、儒教、儒学”。
    四、整体把握还原法
    一般代词指代的内容,应把握以下几点:(1)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某些”是不定指等。(2)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3)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适。
    例四:第(4)段画线句子中的“这”具体指什么?
    [相关文段]
    品味春色,沐浴春光。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有想得破,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