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A卷(100分) 第Ⅰ卷(客观题 共21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5分) 1.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 ) A. 宽宥(yòu) 拾级(shí) 荤菜(yūn) 鲜为人知(xiǎn) B. 发怔( zhèng) 参杂(chān) 蛮横(héng) 忧心忡忡(chōng) C. 瞭望(liáo) 确凿(záo) 鄙薄(bó) 不知所错(cuò) D. 贮蓄(zhù) 翘首(qiáo) 教诲(huì) 名副其实(fù) 【答案】D 【解析】 A.拾级(shí)——(shè),荤菜(yūn)——(hūn); B.参杂——掺杂,蛮横(héng)——(hèng); C.瞭望(liáo)——(liào),不知所错——不知所措; 故选D。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立同学对这道数学题冥思苦想,终于妙手偶得,有了答案。 B. 盛夏又至,万物蓬勃,油然而生的秧苗已然开花抽穗。 C. 喜剧演员贾玲言语幽默,动作滑稽,令人忍俊不禁。 D.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陶醉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真是哗众取宠啊! 【答案】C 【解析】 A.妙手偶得:技术高超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适用对象错误,不合语境; B.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望文生义,使用错误; C.忍俊不禁:指忍不住要发笑。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 D.哗众取宠:意思是以浮夸的言行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褒贬误用,不合语境;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终于爬上了山顶,我们耳边回荡着孩子们愉快的歌声和欢乐的笑容。 B. 在同桌的热心帮助下,使张华改掉了乱写乱画的毛病。 C. 食品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了20%。 D. 刘慈欣的《三体》是一本好书,它激发了人们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兴趣。 【答案】D 【解析】 A.搭配不当,可改为“我们耳边回荡着孩子们愉快的歌声,浮现出孩子们欢乐的笑容”; B.缺主语,去掉“在……下”或者“使”; C.搭配不当,可改为“成本下降了一半”或者“成本下降了50%”; 故选D。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里的三个人:你、我、他,都必须去。 B. 今天的早餐品种丰富,你是吃稀饭馒头,还是吃豆浆油条? C. “体考和实验考试结束后,我就可以一心一意地搞文化复习了。”小明激动地说。 D.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答案】A 【解析】 A.冒号表示解释说明时,一直管到句子结尾;而A项中的“三个人”只是指“你、我、他”,因此冒号要改为破折号。本题选A。 5.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一首叙事诗。它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B. 《社戏》描写“我”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C. “雄伟壮丽、敬畏生命、阳光灿烂、打量一番”是一组结构不同的短语。 D. 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代指国家,这样的例子还有用“桑梓”代指乡村,用“庙堂”代指朝廷,用“汗青”代指史册。 【答案】D 【解析】 D.有误,“桑梓”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都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人用来代指故乡,不是代指乡村。 二、文言文阅读及古诗文积累(25分) (一)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虽有佳肴》)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6. 下列括号内对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虽有佳肴(即使)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 B. 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斗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 C. 非学无以广才(增长)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勉励) D. 其此之谓乎(表推测) 其真无马也(表反问) 7. 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 甲文先通过类比引入,层层推论得出“教学相长”的论点。 B. 乙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待。 C. 两文都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使文章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D. 两文都围绕“学”这个中心论题,提出并充分论证各自与“学”相关的中心论点。 8.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答案】6. A 7. D 8. 示例: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解析】 【6题详解】 A.错误,虽有佳肴(虽然);虽我之死(即使)。故选A。 【7题详解】 D.错误,甲文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教学相长”的道理;乙文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有“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修养),养(培养)”,注意根据句境确定词义。 【点睛】译文 甲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文: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第Ⅱ卷(主观题 共79分) (二)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③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①苟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人,生卒不详。②胡: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③败:毁弃。 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值胡贼攻郡 值________ (2)友人语巨伯曰 语________ (3)不忍委之 委________ 10.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11. 本文表现了荀巨伯的什么品质?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案】9. (1). 适逢,正赶上 (2). 告诉 (3). 丢下,舍弃 10. (1)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 (2)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 11. 重义守信,有胆识。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做人要重义守信,在关键时刻,不能贪生怕死,要敢于舍生取义。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值,适逢,正赶上;语,名词用作动词,告诉;委,丢下,舍弃。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1)远来,从远方来;视,探望;去,离开;败义以求生,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岂,难道;所为,所做的事。 (2)无义之人,不懂道义的人;有义之国,有仁义的国家。 【11题详解】 第一问:考查人物形象。在胡人攻打城池、友人劝他离开时,他说“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可见荀巨伯是个重义守信之人;面对胡贼,他说“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可以看出他有胆识,临危不惧,舍生取义。 第二问:考查语言表达。示例:荀巨伯在关键时刻,没有舍弃朋友,而是选择与他共患难,是个重义之人。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做人要重情重义,关键时刻有担当。 【点睛】参考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12.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李白在《行路难》中,表达自己坚信理想终会实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认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要坚持原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遥怜故园菊 (2)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3).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三、作文(6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照要求,写一篇文章。 13.题目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经受了失败和挫折后,我学会了坚韧;在遭受到误解和委屈时,我学会了宽容:在经历了失落和离别后,我懂得了珍惜。 要求:请围绕以上文字的内容和含义,自选角度,自定立意,目拟标题,确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14.题目二:请以“分享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字数600至8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B卷(共50分) 四、现代文阅读(30分) (一)(共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陪父母一场温暖 ①每天早晨出门时,父亲已在菜园忙活,晚上披着万家灯火归家后,父亲鼾声正浓,住在一个家,却成难以相见的两人,偶尔急着赶路前遇上,嘴里迸出的话如出膛的子弹,父亲埋怨地说我无礼。 ②天天裹着疲惫,日日忙碌如太阳,似乎只为早升晚落。这天中午,得知下午无事,可以放半天假,忽如秤砣落地,一颗久负的心有着飘的轻快。 ③于是急匆匆地赶回家,父亲正在灶台上忙着烟火厨事。他很是惊讶,问我怎么现在回来了?我说想陪您喝杯酒。父亲咧着一张嘴笑了,手上动作更勤了,我坐在锅灶下偶尔添一块柴,不一会儿,一顿美味佳肴上桌了。 ④父亲从床下摸出一瓶珍藏多时的好酒,一边擦拭,一边说话:“山芋收回来了,地头正在平整,白菜的种子备好了,还差一场雨。”说到这,父亲突然抬头问我:“你还好吧?”我点点头问:“您身体最近咋样?天冷了,多穿些衣,脚下要暖。”父亲说:“我这鱼烧得咋样?”我说:“这酒挺好的!”一场答非所问氤氲着温暖的菜香,母亲坐在一旁偶尔插话,电视里的新闻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地换得勤,我和父亲喝得脸上红扑扑的,弯眉紧裹着笑…… ⑤饭毕,我站起身,摸摸坐在床边的父亲,他的腰板还是很硬朗,脸皮开始耷拉了,年轻时一脸的英俊被岁月带走了。儿时一直故意扎我的粗胡子。倒是剃得干干净净,老了的父亲还是很注重仪表,只是头发花白如雪,他染过。我们怕伤及他的身体便不允许他那般做了,他倒也听话,后来一直任凭这样发如雪。 ⑥想起少时,我们像小鸡啄米一般,围在母亲身边挤着一屋温暖,可温暖的家里没有父亲,其时父亲在城里工作,我们时常站在路口巴望多时,总是叹息而返,只有逢年过节,父亲才火急火燎赶回家和我们团聚一下,快乐还未展开。夜里梦着第二日该和父亲说些什么,可睁眼时,父亲已在回城的路上了。 ⑦那时的泪水,应该像今时父亲的埋怨,埋怨我和他说话的时间都没有。人生有很多无奈,因为不能一劳永逸,觉得必须一路追赶,于是叹息遗憾总在心疼中纠结产生。 ⑧有时感慨,属于我们的岁月并不长远,而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就更少了,即使知道这一点,我们的脚步还是越行越远,可即使脚步再快,路永远走不完,身后的他们经不起漫长的等待。我们没有理由忙碌不休,让脚步停一会儿吧,让我们陪伴一下渐渐老去的父母,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不要等到遥望的他们再也不能遥望时,才停下忙碌的脚步。 ⑨有空的时候,不妨多陪陪父母,陪他们吃一餐饭,说一场温暖的家事,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足以丰盈他们久盼的记忆,在那些香浓的温暖里,一直驻扎着我们的家。 (选自《今日文摘》2018年第22期,有减。) 15. 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1)嘴里进出的话如出膛的子弹,父亲埋怨地说我无礼。 (2)在那些香浓的温暖里,一直驻扎着我们的家。 16. 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17. 请简要概括③④⑤段的主要内容,判断其主要表达方式,结合全文分析这三段的作用。 18. 仿写第⑨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有空的时候,不妨多陪陪父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足以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说的话伤人,引发了父亲对我的埋怨。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的家一直是温暖友爱的,这样的温暖,让人回味无穷。 16. 指一颗长时间忙碌疲惫的心。 17. 第③段写父亲很高兴我回家陪他喝酒,很快整治了一桌美味佳肴;表达方式是记叙;第④段主要写我和父亲在喝酒时答非所问,喝得都很高兴。表达方式是描写;第⑤段主要写我发现父亲老了,头发花白如雪。表达方式主是描写。这三段内容与前两段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文点明中心作了铺垫。 18. 示例:给他们洗一次头发,按摩一下他们日渐僵硬的双腿,……让他们内心的孤寂得到抚慰。 (二)(共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 遐迩 ①“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是害人”,“今年上门,明年上坟”。中国是文明的古国,这样的标语何来文明?大过年的,迎面就是这样一句,你即使不骂娘,心里也不好受,有话就不能好好说吗?再有“硬道理”的宣传,以这样野蛮的言词说出来,能取得好效果吗?正如有评论所言,这是在宣传,还是在诅咒?有人说,这些“土味”标语横幅像泥石流一样,“无情”却又十分“硬核”,达到了防疫宣传的目的。我则以为不会有好的效果。言简意赅的时事标语,确实可以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化。但是,这种“野蛮生长”的“硬核标语”,既不文明,也不科学,怎么可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呢? ②“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这都是什么标语啊!古人发明汉语是为了交流的,不是用来侮辱同胞的,用这样的标语防御疫情,简直就是语言暴力,甚至触犯法律。在疫情面前,在灾难面前,白衣天使在前方“浴血奋战”,某些人却在后方阉割文明。疫情面前,情绪恐惧、生活不便,人们本来就不好受,宣传应该好好说话,要有温情有温度。这么充满杀气诅咒的标语,是一种语言瘟疫,是在拉退文明进步的车轮,不但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反而给疫情防控添乱。 ③这种粗俗粗暴的标语,或许能震慑人,但对疫情防控没有一点好处。然而,有人说非常之时就要用非常之法,有人非常肯定非常赞赏这种粗俗的语言。真是社会的悲哀。是的,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疫,让国人如临大敌,但是打赢这场疫情防御战,不能依靠野蛮的战术,不能依靠原始的战术,不能添乱,更不能违法用语言伤及国人,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和现代人的智慧,依靠科学,避免接触,科学隔离,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④著名诗人、著名杂文家彭俐在杂文诗中说,“病毒,让一切变得透明”,是的,大疫来临确实很考验人,但是,我以为“病毒”暴发并不代表某些人的恶劣天性粗鄙天性也要释放出来,不文明并不能成为救世良药。文明标语多得是,干嘛非要用粗俗的呢?就不会好好说话吗?比如“不聚餐不聚会就是最好的防疫”,“今年过年不串门,拜年最好用微信”,“用科学的生活方式战胜最严峻的疫情”,“宅在家里就是最好的防御”等等。这些文明标语不是更能让人接受吗? ⑤粗俗粗暴的标语的出现,又何尝不是走极端的野蛮防疫呢?泼妇骂街式的、地痞流氓式的标语,折射出的是某些人素质的低下和法治观念的淡薄。这些语言垃圾污染了环境,也污染了人心,不仅不能起到提醒、倡导和防控的作用,说不定还会激起人们的反感和逆反理,适得其反。 (选自《杂文月刊》2020年4期,有改动) 19.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0. 粗俗的标语为什么不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请结合全文回答。 21. 请判断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2. 请为当前的疫情防控,拟一则文明标语。(不得抄袭文中引用过的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19. 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不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 20. ①粗俗的标语不文明,不科学。②疫情面前,人们情绪恐惧、生活不便,不愿接受充满杀气诅咒的标语。③打赢这场疫情防御战,必须依靠现代科学和现代人的智慧,粗俗的标语野蛮原始,不起作用。 21. 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证了不文明标语对防疫宣传不起作用,从而有效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的道理通俗易懂。 22. 防控疫情全民参与,抗击肺炎人人有责。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五、诗歌鉴赏(6分) 阅读《采桑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①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①西湖:颍州西湖,欧阳修曾任颖州知州,晚年辞官退隐后便定居此地 23. 这首小令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24. 这首词在描写景物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实例分析。 【答案】23. 这首小令写了春季的景色,表达了词人游西湖时愉悦的心境。 24. 示例一: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从视觉角度绿水、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从听觉角度写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示例二:下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写风平浪静;“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写涟漪微动,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动静相衬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六、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14分) 25.名著阅读 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这样欣赏他,理解他。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____》。 (2)在做人方面作者在书中是怎样教育儿子的?请概述其中两点。 【答案】(1)《傅雷家书》 (2)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到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26.口语交际 根据以下情景按要求完成一段对话。(100字以内) 午饭后,李涛同学正在教室做作业,马华同学突然跑进教室把李涛的书撞掉了,李涛很生气,站起来就打了马华一下,他们随即发生了冲突。班主任王老师赶到后,因为李涛先打人就重重批评了李涛,李涛很不服气和王老师吵了起来。 事后经过父母教育,李涛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准备去给王老师沟通道歉,他该怎么跟王老师说? 【答案】王老师,对不起!今天,我与您吵起来,事后经过父母教育,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虽然您批评得重,但是我打人在先,更不该不尊重您。老师,我知道错了,以后我会好好学习,这样的事情绝对不会再发生,请您原谅我吧! 27.综合·探究 材料一: 线上教育即E-learning,是以网络为介质的教学方式,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方法。 材料二: 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的方式已逐渐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方面,网络为教育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大部分人有机会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实现个性化教学;但另一方面,线上教育也有很多劣势,如互动性差,技术不够成熟等。 材料三: 新浪网潘程《十年内,线上教育将成主流》一文披露iTutorGroup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杨正大博士观点:在未来十年内,线下教育终成辅助,线上教育才是主角。 材料四: 知网署名徐博、黄卉的文章《线上教育无法完全取代线下教育》认为,线上教育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弥补了以往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但同时也带来了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和因时施教的问题,因此线上教育只是辅助,要完全取代线下教育是非常困难的。 (1)请综合上面材料设置一个问题。 (2)结合疫情期间你的体验,谈谈你对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认识。字数在100字以内。 【答案】(1)示例:针对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不同声音,你认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是什么样的?理由是什么? (2)线上教育培训机构这几年如火如荼,解决了学生许多问题:上辅导班的地域问题;琐碎时间复习和预习功课问题;名师资源问题等。但线下师生的交流和管控是线上教育实现不了的,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是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因此,线上教育很有优势,但线下教育也绝对不可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