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对外交往、民生措施、三国鼎立问题】 一 民族政策 (一)新疆问题 用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3、清朝乾隆帝时,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4、阿古柏侵入新疆,左宗棠率清军收复新疆。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1884年)。 (二)西藏问题 1、用史实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唐朝与吐蕃“和同为一家” 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朝与吐蕃友好往来的史实: ①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②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2)元朝时,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3)①清朝顺治帝册封达赖,康熙帝册封班禅,并规定以后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②设置驻藏大臣(1727年),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③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作用: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2、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2)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3、西藏的巨大变化: (1)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第一个五计划期间,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西藏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3)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纪念这一事件的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 (4)建立西藏自治区。西藏成为我国重要的牧区。 (5)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促进了西藏交通和经济的发展。。 (三)感想:新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新疆、西藏的经济迅速发展,新疆、西藏人民的生活显著提高,宗教信仰得到尊重,“疆独”分子、达赖集团搞独立的企图不得人心,必然受到全国人民反对,注定失败;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等。 (四)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友好交往,和睦共处。 二 对外交往 (一)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史实: 1、西汉:汉武帝两次派张骞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2、唐朝: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①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著《大唐西域记》。②唐玄宗时, 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建筑、医药知识,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③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 3、明朝: (1)明朝对外友好交往典型事件:郑和下西洋(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友好关系) (2)明朝对外冲突的事件:①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②葡萄牙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4、清朝:(1)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 ②影响: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③启示:从“闭关锁国”政策中吸取教训(任何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融入到世界当中去,不能固步自封,闭关锁国);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今天的开放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高,我国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2)清朝前期抗击外来侵略的事例: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开辟荆榛逐荷夷)。 ②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康熙皇帝两次派军队围攻雅克萨,迫使沙俄谈判,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5、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20世纪50年代:①周恩来总理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 非国际会议。) (2)20世纪70年代:①中美关系正常化;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4)21世纪:2001年,上海举行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二)启示:①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对外交往,互通有无;②国际地位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③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提倡和平外交;④学习张骞、郑和等人不辱使命、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 民生措施 1、孔子: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孟子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自然资源持续利用。 3、西汉盛世局面有: (1)文景之治 以民为本的思想:汉文帝和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民生政策: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2)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武帝的民生政策: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减轻农民负担;把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统一铸五铢钱 4、唐朝盛世局面有: (1)唐太宗贞观之治 材料:唐太宗李世民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①“舟”和“水”形容什么关系?君和民的关系。 ②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从隋末农民起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不能过分的压榨农民。 ③唐太宗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 政治上:吸取隋亡教训,注重“戒奢从简”;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 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④唐太宗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局面?贞观之治。 (2)唐玄宗开元盛世 措施:任用姚崇等人为相,励精图治;重视地方吏治;崇尚节俭,不用奢侈物品。 5、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6、建国后的“三农” 1、 建国后农村政策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1950-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重大失误。 (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2、从农村政策的不断调整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农业是基础,涉及国计民生;中央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村政策。 四 三国鼎立(重点,联系襄樊讲三国故事) 1、官渡之战: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赤壁之战 目的:想要统一南北。 经过:曹军主力南下进攻刘备,孙刘联合抗曹,在赤壁大败曹军。 影响: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讲的是诸葛亮凭借才智,争得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建立了盖世功业。他创造的八阵图,成就了千古英名。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到隆中三请诸葛亮出山,辅助其成就大业。和刘备同去的还有关羽、张飞。 与诸葛亮和襄樊有关的成语: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等。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