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2021年中考诗词赏析试题及答案(二)

http://www.newdu.com 2022-03-23 好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赏析2
    【2021江西省】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前两句写小松原先被掩没在草丛中,而现在感觉要超出蓬蒿的高度了。
    B. 后两句写松树幼小时难以被人识别,长成凌云大树才为人们所称道。
    C. “刺头”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体现了小松活泼可爱的性格。
    D. 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理趣。
    7.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6.C 
    7. 诗人表面上写的是松树,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小松自小生长在草丛之中,直到长大以后才被人发觉,诗人是托物讽喻,表达了自己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诗中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2021山东济南】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释】①此诗写于欧阳修被眨滁州期间。怀嵩楼为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时所建。②画角:乐器名,发声高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提示:请用2B铅笔将本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区域的对应题号后】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景自然流畅,于景物描绘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精神面貌。
    B. “野菊开时酒正浓”描绘了深秋时节野菊竞相开放、诗人与郡僚举杯畅饮的画面。
    C.颈联中“青松”意象耐人寻味,在斜日映照下,给人苍翠挺拔之感。
    D.本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抑郁悲愤之情。
    (2)赏析“霜林落后山出”中“争”的妙处。(4分)
    【答案】
    (1)D
    评分意见:本题3分。
    (2)示例1:“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子群山人的情态,生动描绘出深秋霜林木落、景象萧疏,而群山仿佛争先恐后出现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昂扬向上、傲岸不屈的精神。
    示例2:“争”,化静为动,把静止的群山写活了,生动描绘出深秋霜林木落、景象萧疏,而群山仿佛争先恐后出现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昂扬向上、傲岸不屈的精神。
    评分意见:本题4分。手法占1分,内容占2分,主题思想占1分。意思对即可。
    【2021山东滨州】
    采桑子
    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①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②。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注释】①西湖:这里指颍州西湖。②琼田:神话传说中的玉田,这里指月光照映下莹碧如玉的湖水。
    11.词的上片通过________、云物俱鲜、________表现“西湖好”。(2分)
    12.这首词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11.天容水色  鸥鹭闲眠
    12.赞美、心旷神怡(愉悦、安闲、闲适)
    【2021山东德州】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两首诗都是怀古诗,前诗涉及的历史人物是____________,后诗中的铜雀台为____________所建。(2分)
    8.两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诗人分别提出了怎样的假设性推想?(4分)
    9.两首诗观点不落窠臼,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4分)
    【答案】
    7.项羽  曹操(2分)
    8.如果项羽回到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如果不是偶然因素帮助了周瑜,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4分)
    9.前诗观点是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后诗借史事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4分)
    【2021山东东营】
    山园小梅
    (宋)林逋①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②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③共金樽。
    注:①诗人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其“梅妻鹤子”。②合:应该。③檀板:演唱时用的檀木拍板,此处指歌唱。
    8.诗中描绘的“梅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9.本诗艺术表现“绝伦”“曲尽其妙”,试任选角度加以赏析。(2分)
    【答案】
    8.不畏严寒、明媚鲜丽(或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和峻洁清高、孤芳自赏(或幽独超逸、自甘淡泊)的形象。
    评分:答出一点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示例一   以梅自况。诗人咏梅,实际上是他幽独清高、自甘淡泊人格的自我写照。在诗人眼中,梅含波带情,质仪相偕。首联即写梅明媚鲜丽,尾联又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精神追求。
    示例二  描写正侧面结合。如颔联用“疏影”“暗香”正面描绘梅花的轻盈、芬芳;颈联用“霜禽”“粉蝶”侧面烘托梅花的孤洁、鲜丽。正侧面描写结合,使梅花的形象更加迷人。
    示例三  虚实相生,对比衬托。如颈联前句实写“霜禽”爱梅之甚,“欲下先偷眼”;后句想象(虚写)“粉蝶”“如知合断魂”,把蝶对梅的喜爱夸张到了极点。一实一虚,构成对比,更进一步衬托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示例四  视觉、嗅觉融合。颔联上句从视觉角度细致描绘出疏枝清影、水月空明的图画,下句从嗅觉角度刻画出梅香氤氲、沁人心脾的幽境,二者巧妙结合,融成“绝伦”的写梅千古名句。
    示例五  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如前三联,诗人写眼中之梅,胸中之梅,隐曲地表达对梅的喜爱;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把诗人的情操趣味和盘托出,使咏物与抒怀水乳交融。
    示例六  善用修辞。对偶。颔联中“疏影”与“暗香”、“横斜”与“浮动”、“水清浅”与“月黄昏”,对仗工整,句式整齐,音韵谐美。(或拟人。颈联中“先偷眼”赋予“霜禽”以人的情感,形象地写出了对梅的喜爱。或夸张,尾联中“合断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夸张到了极点。或注重字词锤炼。如首联中,“独”“尽”二字,言简意丰,突出了梅独特的生活环境、独有的天姿国色、不同凡响的性格和孤傲的神韵。)
    评分:答对其中一种示例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021山东临沂】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前人评述此诗通篇不着一“忆”字,却“字字忆弟,句句有情”,请选择其中一联加以分析。(4分)
    【答案】
    示例一: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冷落的道路,沉重的戍鼓,凄凉的雁声,见之感物伤怀,闻之思忆兄弟。虽是写景,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示例二:颔联写白露明月夜景。清露生寒,难忘兄弟;故乡月明,思乡情切。虽是写景,实乃景中寓情,思乡怀人。
    示例三:颈联写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在叙写家事中流露出不安、挂念以及无比的沉痛,无一字不是思亲忆乡。
    示例四:尾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离散,书信难达;战事频仍,生死难料。空忆兄弟,平添家国愁思。
    (4分。诗句内容,2分;思忆之情,2分。)
    【2021山东青岛】
    .对《观沧海》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虽没有直接写到人,但让读者似乎看到了诗人登临碣石观海时的英姿。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了岛上树木茂盛、野草繁密的画面,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让诗人生发出豪迈之气。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萧瑟秋风吹拂,汹涌的波涛溅起阵阵浪花的景象。诗人不禁产生些许落寞之情。
    D.这首诗选取了沧海,日月、洪波,星汉等宏大的景物,在苍凉中又有慷慨之气,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答案】C 
    【2021山东泰安】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开篇回顾了个人身世和自己的抗元斗争经历,以星光的暗淡寥落暗示个人心境的凄凉落寞。
    B.颔联使用比喻,形象地说南宋国势衰微如风中柳絮,个人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C.颈联巧借两个地名,语意双关,既表明作者被俘所经之地,又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整首诗构思巧妙,寓意深刻,情味十足,是诗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理想人生赞歌,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16.对这首诗尾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尾联是剖心明志之言,集中体现了诗人忠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B.尾联中“汗青”代指史册,含蓄表达出诗人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
    C.尾联情感由悲而壮,语调由郁而扬,抒发了诗人为国捐躯的豪情。
    D.尾联中诗人决心向死,不惜此身,展现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答案】
    15.A
    16.B
    【2021山东潍坊】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3.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夜雨寄北》中,“期”“巴山夜雨”两次出现,韵律回环往复,营造了时空交错的意境,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B. 《秋思》开头的“见”字平淡却富有意蕴。无形的秋风使城内花木凋落,游子满目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油然而生。
    C. 《夜雨寄北》中的“寄”和《秋思》中的“书”都表明他们身在异乡,两首诗都是在书信中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D. 《夜雨寄北》前两句由一问一答,写到眼前景色,寓情于景;而《秋思》前两句则紧承“见秋风”叙事,寓情于事。(4分)
    14. 两首诗最后两句表现手法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
    【答案】
    13、B
    14. 《夜雨寄北》的后两句采用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何当共剪西窗烛”是作者的想象中的情景是虚写,“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实景,作者身在郁闷、孤寂的雨夜里憧憬着团聚的美好场面,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秋思》的后两句采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寓情于事的表现手法。“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写出诗人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又开封”的动作写出了诗人开封验看,写出了诗人对这封家书的无比珍视。诗人将对亲人的眷恋熔铸在了临行前因担心又开封的行为中。
    【2021山东烟台】
    种 松
    宋荦
    一片青葱色,移来历万峰。
    数枝初伴鹤,孤干已犹龙。
    日瘦阴还薄①,风多响自重。
    岁寒堪寄傲,何必大夫封②?
    [注]①日瘦阴还薄:阳光暗淡,阴云迫近。②大夫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禅泰山,遇暴风雨,避雨松树下,封松树为“五大夫”。
    10. 请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诗句“数枝初伴鹤,孤干已犹龙”所展现的画面描写出来。(2分)
    11. 诗歌运用了___________的手法,表达作者___________的志趣。(2分)
    【答案】
    10.在微弱的阳光照耀下,松树上数条横生的枝干显得更加优雅,寒风吹过,树枝摇曳,引来云鹤与之相伴,而那些独生的树干枝枝刚劲有力,好似腾空的苍龙。
    11.用典  清廉孤傲、坚持为民
    【2021山东枣庄】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①征铎: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②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诗人曾自称为“杜陵游客”。③凫:野鸭。
    8. 对诗歌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偶句押韵,全诗起承转合自然,人事景情融为一体。
    B. 颔联全是名词,构成意象罗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富有乡野氛围和生活气息。
    C. 五六句写槲叶随地飘洒,枳花明丽可爱,这一句纯然写景,不蕴含任何感情色彩。
    D. 尾联因思入梦,时空转换,情景交融,虚实相映,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意境。
    9.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8. C
    9. 这首诗表达了游子离乡的羁旅孤寂之苦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2021浙江湖州】
    碛中作①
    〔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②,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醉里送裴子赴镇西③
    〔唐〕岑参
    醉后未能别,待醒方送君。
    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
    (选自《高适岑参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释】①这首诗是岑参赴安西途中经过大沙漠时所作。碛(qì):沙漠。②天:形容极西的地方。③镇西:安西大都护府
    12.辛文房评价岑诗超越“常情”任选上面一首诗歌,从内容、情感等角度,分析其超越“常情”的体现。(4分)
    【答案】
    示例(1):《碛中作》:这是一首边塞诗。“欲到天”写出边塞离家之远,“辞家见月两回圆”表明诗人对故乡、亲人思念之殷切。但诗人不作“常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远离亲人、无处可宿的现实中,在无边无涯的荒凉大漠中,用“走马西来”的形象、“平沙万里”的阔大,表达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示例(2):《醉里送裴子赴镇西》:这是一首送别诗(边塞诗)。诗中写自己在饯行的宴席上喝醉了酒,可见诗人满怀惜别的情意。但诗人不作儿女情长,着力描绘了裴子扬鞭策马,直上天山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裴子勇往直前、奔赴边疆的爱国热忱。这也是诗人自己的勃发的诗情。可见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
    评分标准:共4分。结合内容、情感等,意思对即可
    【2021浙江宁波】
    

    【甲】
    
    子夜昊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乙】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注释】①捣衣声:用木棒捶打丝织品或衣物发出的声音。②砧声:这里指捣衣声。
    13.【甲】[乙】在意象选择上有相同之处,都用了________、________、捣衣声等。(2分)
    14.【甲】【乙】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案】
    13.月,秋风(风);
    (2分。每生1分)
    14.同:都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
    异:【甲】还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乙】则还有一种游子客居他乡的羁旅之苦。
    (4分。异同各2分,意近即可)
    【2021浙江台州】
    【甲】晚出寻人不遇
    [唐代]白居易
    篮舆不乘乘晚凉,相寻不遇亦无妨。
    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
    【乙】渔家傲 访华雪严不遇
    [元]许有壬
    水落寒林山骨瘦。湘江风细波纹皱。何处携琴何处酒。惆怅久。乱鸦啼断烟中柳。
    茅屋萧萧连瓮牖。半檐寒旭闲清昼。归路梅花香满袖。诗未就。青山笑我云回首。
    【注释】①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
    甲诗和乙词的作者都寻人不遇,但心境各不相同,请结合内容分析。(4分)
    【答案】
    甲诗从“无妨”“轻衣稳马”“闲行”等词可以读出作者晚出乘凉寻友不遇时,依然悠闲自得的心境;乙词从“寒林”“山骨瘦”“乱鸦”等词可以读出作者访友不遇,饮酒弹琴赋诗的愿望落空时惆怅失落的心境。
    评分标准:共4分。每首2分,结合内容1分,心境1分。意对即可。
    【2021甘肃白银、武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请从下面两首诗中任选一首,使之与上面两首诗词组成一组阅读材料。你选择哪一首?为什么?
    残梦
    陆游                       
    少时铁马蹴河冰,老去摧藏百不能。
    风雨满山窗未晓,只将残梦伴残灯。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答案】
    示例1:我选择《残梦》。因为这首诗与上面诗词的主旨基本一致,都表达了作者矢志报国、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愿望,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
    示例2:我选择《从军行》。因为《从军行》与上面两首诗词在内容上同中存异,都表达了矢志报国的决心;同时也有不同之处,《从军行》还描绘了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场景,抒发了他们奋勇杀敌的豪情壮志。(言之成理即可)
    【2021甘肃兰州】
    暮春即事
    周敦颐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5. 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2分)
    6. 诗人为什么“不知春去几多时”?请简要回答。(2分)
    【答案】
    5. 示例:屋檐上的一双双鸟雀,不知什么时候竟然飞落下来,在书案上旁若无人地行走。
    6. 暮春时节,诗人见鸟雀慢行,杨花飘落却毫不在意,沉浸在书的世界中,专注地读书,所以“不知春去几多时”。
    【2021青海西宁】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诗的颔联用       和      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及个人的命运。(2分)
    11.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信念?(2分)
    【答案】
    10.风飘絮   雨打萍
    11.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坚定信念。(答出两点即可,2分)
    【2021陕西省】
    木兰诗(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1.有同学将前四句的意思理解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大家都说他的理解不对。请你说服他。(2分)
    22.有评论说,“不闻爷娘唤女声”一句点出了木兰当时的处境和身份。请对此做简要分析。(2分)
    【答案】
    21.这四句使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相互交错、补充。应该理解为,“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评分标准:答出依据,得1分;答出正确的理解,得1分。共2分。
    22.①借“不闻”点出木兰替父从军、奔赴战场的处境;②借“唤女声”点出木兰的女子身份。或:借木兰对父母的依恋、思念,点出她替父从军、奔赴战场的处境和她的女子身份。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202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A. 这是一首登高感怀之作。诗人登楼远眺却望不见中原;只有南北的交战,列朝的兴亡正如滔滔江水,囊括时空,气势恢宏。
    B. 京口曾是东吴建都之地,诗人由此展开联想。“万兜鍪”言孙权军容之盛,“坐断”言其功业之大,“战未休”赞其斗志之旺。
    C. 这首词属小令,却吟咏重大的题材,气势壮阔,古今少见。全词层次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D. 这首词风格豪放雄壮。词的下片诗人豪迈地宣称,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自己匹敌,并希望后代能像孙权一样建立功业。
    【答案】D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