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丙】登泰山记(节选)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那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山负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中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毕皓驳色,而皆若偻。 8.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C.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D.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疾:快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C.泰山之阳,水西流 西:向西 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限:限制 10.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甲文是一篇著名的山水散文,结构严谨,作者用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长江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 B.乙文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运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写出了雪后西湖清新雅致的特点。 C.丙文叙述了作者和友人一起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瑰丽的景色和日出时的壮美景象。 D.三篇文章都通过写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不同的是甲乙两文流露出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惆怅之感。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8分) (1)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4分)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4分) 【答案】 8.(3分)C 9.(3分)D【解析】限:城墙 10.(3分)D【解析】“都通过写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说法不准确,乙文没有;甲乙两文都没有流露作者仕途不顺的惆怅之感。 11.(8分) (1)(4分)时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属引”“响”“转”“绝”各1分) (2)(4分)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射到,有的没有,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或”“得日”“驳”“”各1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