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中考物理 > 综合辅导 >

超全 | 8年级下册全部知识点汇总(3)


    
    产生原因:因为 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7. 两个重要的实验:
    ①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的大气压强的存在
    ② 托里拆利实验:不但证明的大气压强的存在,还精确的测出了大气压值:760mm汞柱高,即 P0=ρ 液 g h =1.01 × 10 5Pa(1 标准大气压下≈ 1.0x10 5Pa)
    38. 大气压的特点: 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叶子分割线
    39.把具有 流动性 的液体和气体统称流体。
    40. 伯努利原理:流体在 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流体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
    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空气对飞机机翼上下表面产生的压力差。飞机升力产生的过程 :机翼形状上下表面不对称 ( 上凸 ) ,使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因此在机翼上下表面形成了压强差,从而形成压力差,这样就形成了升力。
    41. 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方向 :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42.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 :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 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43.浮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液体(气体)具有重力
    屋子小树简笔画分割线
    44. 阿基米德原理: 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即 F浮 = G排=ρ 液 V 排 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 密度 和物体 排开液体的体积 有关,而与物体的 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45. 浮力的生活应用:
    ① 轮船:利用制成空心来 增大排开水的体积来增大浮力 实现漂浮的;
    ② 潜水艇:利用水舱充、放水来 改变自身重力 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③ 热气球、汽艇:利用 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通过改变气囊里气体的质量来改变自身的体积,从而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来实现升降的。
    46. 计算浮力方法 :
    ①(二次)称重法:F 浮= G 物-F 拉(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 。
    ②压力差法:F 浮= F 向上- F 向下(利用压力求浮力)
    ③F 浮=G 排 或 F 浮=ρ 液 V 排 g(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 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
    ④平衡法, F 浮=G物 ( 漂浮或者悬浮时求浮力;)
    47.浮力计算方法总结:第 1、 2 种方法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适用,所以一般计算浮力只有第 3、4 种方法,而第 3、 4 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不同,第 3 种方法只适用于漂浮和悬浮,第 4 种方法任何时候都适用。
    一般计算过程如下:
    (1)由ρ 液与ρ 物的关系判断物体所在的状态,如果漂浮或者悬浮的话首选第 3 个公式,第 3 个公式解答不出来再选择第 4 个公式。
    (2)如果有“浸没”两个字首先想到的就是 V 排=V 物
    48. 功(W):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公式:W=F· S 单位:1J=1N · m
    即影响做功的两个因素为:
    ①作用在物体上的 力
    ②物体在 力的方向 上移动的距离;如果有一项为0,(乘积都为0)做功都为0。
    49.三种情况不做功:
    ①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没动(无 S);
    ②利用惯性运动的不做功 (无 F)
    ③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垂直的不做功。(无 S)
    50.功率(P):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 定义式 )P=W/t 推导式P=F ·V。单位:瓦(特) ,符号 W 还有千瓦( KW)和兆瓦 (MW) 1 MW=103 KW=106W 1 马力 =735W功率大小的比较和速度大小的比较类似。
    51. 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既有能量。单位和功的单位一样,都是 J。
    理解: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 ,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
    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
    2018 新年 游轮分割线
    52.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理解:①有动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②有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③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
    的物体具有机械能。
    53.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动能
    54.动能与势能转化问题的分析:先分析 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决定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然后看动能和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如何变化,其中减小的一种形式的能必定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一个物体的动能的减少往往伴随这它的势能的增加)
    55.杠杆 : 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56. 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 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 1 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 2 表示。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 L1 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 L2 表示。
    注:①动力和阻力都是相对而言的,不论是动力还是阻力,杠杆都是受力物体,故分析时,如不能确定动力和阻力时可随意确定 1 个,这对研究问题没有影响;
    ②力臂是 支点 到力的 作用线 的距离(力的作用线就是图中力的方向)
    ③动力和阻力关于支点“ O”的旋转方向是相反的(或简记为:同侧异向,异侧同向)
    冬季 分割线 雪人
    57.杠杆平衡: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都叫做杠杆平衡。(倾斜静止时也叫处于平衡状态 )
    58. 杠杆平衡条件: F1L1= F 2L2 或者 F 1/F 2= L 2/ L 1
    59. 杠杆的分类:①省力杠杆:L1> L 2→F1< F 2 省力费距离
    ②L1< L 2 →F1> F 2 费力省距离 ③L1= L 2→F1= F 2不省(费)力不省(费)距离。
    没有即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
    注:⑴判定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或者做杠杆平衡类问题时,都要通过杠杆的力臂来判定。
    为了掌握力臂的关系,最好 先画出杠杆示意图 ,在图中把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都表示出来,便于判定。
    ⑵力臂画法口诀:一找点 (支点) 二画线(力的作用线, 就是图中力的方向) 三作垂线段 (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垂线段的长度即是力臂。
    ⑶最小动力的求法:
    ① 先求最大动力臂:a:动力作用点确定了,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线段长即为最大动力臂;
    b 动力作用点没有确定时,应看杠杆哪一点离支点最远,则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即为最
    大动力臂。
    ② 再画最小动力:过动力作用点作最大动力臂的垂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动力的方向。
    60. 滑轮
    1、定滑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