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译:(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3、内容理解:(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本文叙述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是(取信于民);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是(长勺);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这可以说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3)、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彼竭我盈)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即文中的(辙乱旗靡)。 (4)、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谨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5)、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战中: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 曹: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7)、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8)、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但他也有好的一面: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也有一定的功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