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明史 ──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新走向 冯一下 (成都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关键词]高考,历史试题,新走向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5)10-0041-04 在分析2004年、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历史试题的特点时,应高度重视文明史范式对试题设计和命制的影响。笔者认为,抓住这种影响,我们就可以对近年“文综”历史试题的基本走向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先看2004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 在该年的试卷中,“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珠江流域文明”等文明史题材赫然在目,并成为一些历史题目“主题”的关键词,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中春季卷有,国家的统一保障中华文明绵延不断题(第12~18题)、“三权分立”学说与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关系题(第37题)、珠江流域经济发展与对外交往题(第41题)等。夏季I卷有,城市文明发展题(第12~15题)、儒家学说兴衰及其影响题(第16~20题)、近代政党作用题(第2l~23题)等。Ⅱ卷有,发明创造与人类文明发展题(第12~15题)、文字资料和文物与史学研究题(第16~19题)等,皿卷有,珠江流域文明的重要作用题(第12~15题)、中国古代地方官制演变题(第16~19题)、中日文明交流题(第20题)等。Ⅳ卷有,隋唐时期中日文明交流题(第12~13题)、国内各民族交往促进中华文明发展题(第16~19题)等。此外,“文综”北京卷中的“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存权、发展权的追求,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题(第37题)等均属此类。 2005年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请看: “文综’春季卷(北京)有,孙中山为实现民主共和所作贡献题(第17题,4分)、中国与东南亚传统友谊题(第39题第3小题,6分)、印刷术推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进步题(第37题,40分)等。 “文综”夏季I卷中有,历代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政策题(第13~16题,16分)、文学作品的风格、形式和内容与时代关系题(第17~20题,16分)、民族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不同历史影响题(第37题,32分)等。 “文综”夏季卷Ⅱ卷中有,水利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题(第12~15题,16分)、法国和中国宪法史题(第16~18题,12分)、图书报刊与思想解放社会进步题(第19~23题,20分)、美国公民选举极的历史变化题(第37题,32分)、秦国强盛的经济原因及秦朝中央集权对经济的正负两面影响题(第39题第3~5小题,20分)等。 “文综”夏季Ⅲ卷有,中国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和借鉴题(第12~15题,16分)、文化教育进步对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影响题(第16~20题,20分)、美国黑人地位逐渐改善及其原因与局限题(第37题,32分)、河西走廊经济变化及相关政策题(第39题第l~3小题)等。 综观2005年“文综”历史试题,以下情况足很清楚的: 一是文明史题目呈现题数多、分值高的特点。在这方面,以夏季Ⅱ卷最为突出。该卷历史学科的题目和分数(100分),几乎均属文明史范畴。 二是“文综”历史试题主要是按文明史范式要求,依据文明史的知识体系来设计和安排的,既考精神文明史,又考政治文明史和物质文化史,还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既考中国文明史,又考世界文明史,还考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内容广泛而全面。 三是试题要求考生更多地从文明发展的视角去认识和把握历史问题。在这方面,以两道姜国史试题最为典型。夏季Ⅱ卷第37题从北美独立战争切入,考美国公民选举权的历史变化,III卷第37题从美国南北战争切入,考美国黑人地位的改善及其原因和局限,其核心是要求考生通过具体问题认识美国政治文明演进的曲折历程,与以往要求考生从阶级斗争(资产阶级革命)的视角去认识这两次战争的影响的试题相比,明显存在着范式的差别。 四是与文明史范式影响大增的状况形成鲜对对照,阶级斗争史范式对试题的影响大大减弱,就是前两年风头很健的现代化范式和整体史范式的影响,也无法和文明史范式相提并论。 此外,笔者还注意到在2005年文理综合测试广东卷和辽宁卷中,文明史题目也占很重要的地位。广东卷以“民主和科学是近代文明的精髓,也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和精神支柱”为主题,没计了一组题目(包括4个小题),分值相当高。辽宁卷既有考物质文明的题目(汉阳铁厂题、“一五”计划优先发展的部门和项目题),又有考政治文明的题目(中国近现代宪法题),还有考精神文明的题目(中国近代思想界变化题)。其对文明史之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文明史范式已成为“文综”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范式,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以及人类所创造的重要的文明成果,已成为“文综”历史学科考查的重点, 行文至此,接下去要探讨的问题自然是强化对文明史的考查是偶然的还是具有必然性?笔者认为,此种现象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它反映了“文综”历史试题设计和命制的新走向,并会对历史单科试题的命制产生重要影响。 高考历史命题改革,除指导思想的更新外,主要就是试题内容和试题形式的改革。在试题形式稳定不变时,改革的重心自然是试题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了。对于命题者来说,选择哪些知识点作为考查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从什么视角去审视和解读历史,以什么线索贯穿历史知识,用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去反映历史的本质。简言之,用哪一种史学范式去指导试题的设计和命制,这才是最重要的。经过几年探索,命题思路渐次明晰,以文明史范式指导“文综”历史试题的设计和命制成为最佳选择。 那么,“文综”历史试题命制者为什么会做出此种选择呢? 文明史范式自身的长处和优势促使命题者选择这种范式。“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1](p.29)用文明史范式指导“文综”历史试题的设计和命制,能更好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本质和真谛。广义的文明,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史体系具有最大的包容量,既可贯通古今,又可联系中外,既有自身的特点,又可吸纳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的核心内容周为,现代化的实质是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整体化的实质是工业文明将世界变为“地球村”,而这都是文明史要探讨的重要问题。[2]总之,文明史范式自身的长处和优势决定它必然会对“文综”历史试题的命制产生影响。 我国史学研究的新态势促使命题者选择文明史范式。在评述我国著名世界史学者和高考历史命题专家刘宗绪先生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成就时,一些研究者深刻地指出,就史学思想演进而言,刘先生的轨迹是“阶级斗争主线理论→生产力主线理论→文明演进主线理论”。晚年,刘先生发表《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论纲)》等重要论文,阐释文明演进主线理论。其实,这不仅仅是刘先生一个人的问题,应是我国现代史学思想演进轨迹的一个缩影。当前,我国史学研究的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坚守阶级斗争史范式的研究者越来越少,采用新范式的研究者日渐增多,而在新范式中,文明史范式的影响越来越大,史学研究的这一态势,通过命题专家的脑和手反映到“文综”历史试题中,应该说是很自然的事。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促使命题者选择文明史范式。几年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已开始实施,“课标本”高中历史试验教科书已在一些省、市、自治区进行实验,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已初步构建起来。高中历史新课程深受文明史范式影响,三个历史必修课模块实质是讲述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六个选修课模块也主要是文明史重要问题的展开和深化。虽说高中历史新课程直接制约历史高考应从2007年开始,但历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提前影响历史高考应是意料中的事。 现实社会的需要促使命题者选择文明史范式。党的十六大以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小康社会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战略任务。读史可以明智。让年青一代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和所创造的重要成果,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承担起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祖国的历史任务,是历史学科 义不容辞的责任。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极强的政治敏感性促使“文综”历史试题的命制者选择文明史范式。 面对“文综”历史试题将考查重点转向文明史这一不争的实事,高三文科班历史复习教学的策略自然应作调整。如何调整?其思路应该是进一步摆脱阶级斗争史范式的束缚,吸收生产力范式、现代化范式和整体史范式的长处,引导学生更多地以文明史范式指导历史复习。根据这一思路,下面对基础复习和总复习两个阶段的教学提出具体的建议。 一、将文明史范式适廑地渗透到基础复习教学中去 “大纲本”高中历史教科书仍是现阶段历史复习教学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基础复习应按此书的框架和内容进行,对此我们不应怀疑。但如果亦步亦趋地都按此书复习,就会局限学生的视野,制约其思维的活跃性,因此,有必要将文明史范式的理论、范畴和方法等适度地渗入到常规的基础复习教学中去。 1.让学生获得一些文明史的基本知识 教师应结合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文明史基本概念的含义,如知道什么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等,初步了解文明史的结构,如知道文明史包括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三大部分等。 2.学好“大纲本”教材中的文明史内容 “大纲本”教材虽不是按文明史范式编写的,但却讲述了很多文明史知识。如书中文化史部分,就介绍了众多的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对这些内容应分别情况,或牢固掌握,或大体了解。 3.从文明史视角重新解读教材 “大纲本”教材一般用阶级斗争史范式解读历史现象。学生掌握了教材的内容和观点后,可引导他们转换视角,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重新解读历史。如复习辛亥革命,在认识了它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后,可引导学生认识它对中国近代文明发展的深刻而全面的影响,知道这次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也推动了物质文明的进步。 4.从“课标”和“课标本”历史教科书中吸收营养 教师可将“大纲”与”课标”、“大纲本”与“课标本”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进行对照和比较,将有关文明发展的新观点新提法适当地引人历史复习教学。如“课标”要求理解《人权宣言》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就值得引入复习教学。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文明史范式是相关理论、范畴和方法的有机集合体,即便是了解其ABC,也需要一个过程,临考才抱佛脚,难以解决问题,因此应该将文明史范式适度地渗透到常规的基础复习过程中去。 二、按文明史范式进行一轮总复习 在常规的基础复习之后,一般要进行两轮总复习,而其中的一轮,可按文明史范式的要求来组织,这轮总复习应注意以下问题: 1.以人类文明的纵向发展为主线 人类文明发展的纵向主线是:野蛮蒙昧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复习文明史要以此为主线。 2.纵横结合,构建文明史知识体系 人类文明沿着纵横两个方向发展。从横向发展看,各个时代的文明都要在物质、政治和精神三大领域中生成并积淀,从而形成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与此同时,各个时期的文明又因地域、民族的不同、形成各种类型。因此,纵横结合的文明史知识体系就有两种模式,一是纵向主线加领域模式,一是纵向主线加类型模式。下面是两种模式的图示。(按:“文明史知识体系之二”仅适用于中学历史复习,非科学分类) 3.抓住两个重点 文明史内容浩瀚丰富。总复习时必须抓重点重点之一是农业文明时代(古代)的中华文明。那个时代,中华文明始终处于先进地位,影响巨大,并成为当代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前提.值得重视重点之二是工业文明时代(近现代)的西方文明由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开创的近现代文明实质是业文明,从空间来看,它影响全球,从时间来看,今影响仍相当强劲,也值得重视。 4.突破一个难点 在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三:板块中,政治文明史是~个难点以往,我国用二 分法划分文明的结构,人们只知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广大师生来说“政治文明”和“政治文明史至今是陌生概念。虽然政治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占很重分量,但以往主要是讲政治斗争史(首先是阶级斗争史),忽视政治文明史,因而不仅学生,历史老师也缺乏政治文明史知识,加之政治文明史内容又十分丰富,几种因素加在_.起,就使政治文明史成为复习教学的一个难点,需要突破。 为突破这一难点,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以政治制度文明为核心,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今中外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如中国古代的中央专制集权制度,西方近现代的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中国现代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等。第二,要注意各个时期最重要的影响深远的政治观念,如中国古 代韩非和董仲舒的君主专制理论,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等。同时,还要注意政治观念对政治制度的影响。第三,要善于运用比较方法,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观念进行比较。第四,要注意联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际,如将古今监察制度适当联系起来。 5.处理好几个关系 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的关系的正确的作法是三者并重,注意把握三个领域的文明互相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提高学科内的综合能力。2005年夏季“文综”卷考精神文明史的题目,较多,考物质文明史的题目较少,有的老师据此认为,物质文明史知识(经济史知识)已经“陈旧”,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问的关系。正确的观点是承认各种类型的文明各有其特点,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要注意历史上重要文明类型,了解其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与碰撞。在2004年、2005年的“文综”历史试题中,考查文明交流的题目非常多。复习文明史一定要重视文明交流史,包括中外文明交流史和中国国内各地区、各民族文明交流史。 文明与野蛮的关系。形象地说,文明史是光明史。光明的反面是黑暗,文明的反面是野蛮。在历史上,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复习文明史时,不能忽视人类为创造文明所付出的代价,要了解历史上发生的典型的“野蛮现象” 的基本史实,揭露其对文明的危害。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史上的“焚书坑儒”和现代史上的“文化大革命”,世界历史上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罪恶战争等,也是文明史复习的内容。2005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的最后一题要求考生围绕“野蛮践踏文明,文明战胜野蛮”这一主题,写一篇短文。命题者的意图就在引导考生认识文明与野蛮的关系。 文明史范式与其他史学范式的关系。从2005年的试卷看,文明史范式已主导着“文综”历史试题的命制,但这并不是说.生产力范式、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和阶级斗争史范式从此就与历史高考“绝缘”实际上这些范式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试题的设计和命制。因此,在重视文明史范式的同时,也不要排斥其他范式。 走进文明史,这是“文综”历史试题的新走向也是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的新任务。任务很重,时间很紧,但一定要努力完成。作为历史教师,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作者简介】冯一下(1939—),男,四川蓬溪人,成都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秦汉史和历史教育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宗绪.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冯一下.史学范式的更新与高考历史试题的改革[J].西安: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6). (本文转载自《历史教学》2005年第10期 总第50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