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19年中考越来越近,初三生已进入紧张学习复习阶段,阅读理解一直是语文试卷高分值题型。为此,小给大家带来中考语文阅读专项系列训练,今天分享的是语文教师手把手课文范例解析,一起来看看语文阅读答题步骤吧! ![]() 1、课文《老王》第16段:动作描写的作用。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①动作描写,“攥”“滞笨”“直着脚”这些动词写出了老王病重而导致行动艰难的情形, ②表现了老王知恩图报的性格特征。 ③反映了作者对老王的身体和生活的担忧。 ④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笔。 2、课文《背影》第16段:动作描写的作用。 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1)动作描写,运用“探、穿、爬、攀、缩、倾”等动词,“蹒跚、慢慢、努力”等形容词, (2)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时艰难的状态和程度。 (3)传神地表现了父亲内心那种深沉而真挚的爱子之情,也表达了作者被父爱深深感动的心情。 3、课文《老王》第11段:神态描写的作用。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为什么要“强笑”? (1)神态描写,“强”,勉强的意思。 (2)一个“强”字,写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心理,既可怜老王,为他的病重而伤心, (3)又感激老王,为他病重时给自己送香油鸡蛋而感动, (4)又不希望老王看出自己伤心,不得不打趣,调解气氛,来掩盖难过的表情。 4、课文《背影》第16段:词语的表达作用。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1)“再三”,“甚”,两个副词,写出了父亲叮嘱茶房次数很多、内容周全。 (2)写出了父亲对茶房照顾儿子仍然放心不下的样子, (3)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真挚的关爱之心。 5、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第25段:比喻的表达作用。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1)比喻:把“我”当时接到书时的反应比作“霹雳”。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意外获得《山海经》时的复杂感情, (3)表达了我对阿长的震惊、喜悦与感激之情,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6、P47课文《阿长与山海经》:标题的作用。 (1)为了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 (主要情节) (2)赞美阿长的真诚、善良、能干和乐于助人。 (情感主旨) (3)表达“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情感主旨) 7、 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第26段:代词的指代作用。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 句中“这”指代什么? “这”指代上文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8、课文《芦花荡》第1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1)交代故事背景, (2)渲染了战争年代紧张险恶的环境气氛, (3)为后文描写老头子护送、复仇的行为做铺垫。 (4)突出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9、课文《芦花荡》第2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1)景物描写,比喻,将小船比作一片苇叶, (2) 突出小船轻快的特点,老头子撑船技术的娴熟和行踪神出鬼没。 (3)突出了老头子的英勇、干练的形象。 10、课文《芦花荡》第38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1)景物描写, (2)烘托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情。 (3)为后文描写老头子复仇的行为做铺垫。 11、课文《芦花荡》第62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1)景物描写, (2)烘托出老头子痛打鬼子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3)突出了老头子的英勇、干练、爱憎分明的形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