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2013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四)

http://www.newdu.com 2019-05-10 好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四)
    29.【2013年·四川省泸州市】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①“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个比喻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②词的下片抒发了哪几种情感?请概括作答。(4分)
    答案:①(4分)词人把流水喻为美人流转的眼波,把山峦喻为美人蹙集的眉峰,将无情的山水化作有情,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一点1分,共4分)
    ②(4分)惜春之情和送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祝福之情。(前两点任意回答一点2分,最后一点2分,共4分)
    30.【2013年·江西省南昌市】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8题。(4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①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②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答案:①D(2分)      ②C(2分)
    31.【2013年·四川省南充市】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⑴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       的画面。(1分)
    ⑵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1)凄冷、迷蒙
    (2)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32.【2013年·江苏省南京市】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题目
    [古诗阅读]
    减字木兰花  琴
    [宋] 苏轼
    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
    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
    [注释]①宫商:这里指曲调。
    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4分)
    词的上片,“神闲意定”描画出琴女弹琴前全神贯注的情态,一个“⑴______”字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玉指冰弦”写琴女抚弄琴弦,“⑵____________”,令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未成曲调先有情”。
    词的下片,前两句写⑶ ___________;末尾两句写词人听琴归来仍觉余音绕耳,侧面表现出琴女演奏技艺的精湛。
    要求:⑴用词中的字填空;⑵用词中句子填空;⑶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述。
    答案:(4分)⑴静  ⑵未动宫商意已传  ⑶示例:琴声如悲凉的风吹过,潺潺的水流淌,带给听者悠远寂寥的千古情思。(前两空每空1分,第三空2分)
    33.【2013年·山西省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2分)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2分)
    我选:
    赏析:
    答案:示例:⑴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意思接近即可)    (2分)
    34.【2013年·湖北省十堰市】
    阅读《雁门太守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每小题2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①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②“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答案:①(2分)C
    ②(2分)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选取角度和赏析各1分。选取以上任一角度或另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均可。)
    35.【2013年·湖北省襄阳市】
    阅读古诗《次北固山下》,完成题目。(4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____________;“风正”,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2分)
    答案:
    ①两岸才显得宽阔;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每空1分,共2分)
    ②示例一:诗人想到(诗句)要代号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1分),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乡愁)(1分)。示例二: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1分),表达了浓浓的乡愁(思乡之情)(1分)。(2分)
    36.【2013年·湖北省孝感市】
    对下列诗句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群山渐渐远去、消失,一望无际的平野展现在眼前,江水冲出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人以空间感与流动感。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看不见,摸不着,词人将它比作船,增强了可感性。
    答案:D
    37.【2013年·江苏省盐城市】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6分)
    峡口进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①“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 和___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②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 ______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
    ①(3分)地点    季节   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每空1分,季节写成“时间”也算对,作用写出一点即可。
    ②(3分)惜别    司空曙惆怅伤感   王勃  乐观旷达“惜别”1分,写“依依不舍”等也算对。“感情”2分,“惆怅伤感”答出一词即可,写成“悲苦”,“愁苦”等也算对;“乐观旷达”答出一词即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