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2017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二)

http://www.newdu.com 2019-05-10 好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二)
    【湖北省鄂州市】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诗。(2分)
    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2分。修辞1分,赏析1分)
    2.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民族气节。(3分。抒情方法1.5分,内容分析1.5分)
    【湖北省黄冈市】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2分)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4分)
    【答案】
    1.B(2分)
    【解析】这种愁情不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至”,因为前面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句”。诗人的愁情是忧国思亲。
    2.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2分)
    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2分)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2分)
    【湖北省黄石市】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荆门:指荆门山。
    ⑴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⑵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D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颈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湖北省荆门市】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③,天上接行杯④。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⑤。
    注释:下榻:指留宿处。行杯:浮杯,流觞。回:回荡,摆动
    ⑴诗中第二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简要的分析。
    ⑵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诗中的第二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作用。
    【答案】
    ⑴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大雁、高山以人的情感,把愁心带走,把好月送来,表现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
    ⑵身处岳阳楼,仿佛是在云间下榻,天上喝酒,这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高耸入云,抒发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情怀。
    【湖北省随州市】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①,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注释】①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题目中的“劝”是勉励的意思,起统领全片的作用。
    B.首句写读书时间﹣﹣从“三更”读到“五更”,极言读书之刻苦勤奋。
    C.“黑发”、“白首”借指青年,老年,两相对照,突出年少勤学的可贵。
    D.诗的语言平实质朴、自然流畅、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
    2.补写下面的“劝学”诗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汉乐府•长歌行》)
    【答案】
    1.B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湖北省咸宁市】
    阅读杜甫《望岳》,完成1~2小题。(6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割”字炼得极好,请赏析“割”字的好处。
    ②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望”字,从朝至暮,由近及远,句句写向岳而望,热情讴歌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雄伟气势。
    B.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高耸入云,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C.颈联写细望所见,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阔,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尾联似写登山,实为明志,点明全诗主旨,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答案】
    ①描绘出了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的两种不同自然景观,(1分)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2分)
    ②A(3分)
    【湖北省襄阳市】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全词用语精炼传神。上片一个“______”字,点明边塞战事吃紧;下片一个“________”字,尽显征人无尽悲怆。(2分)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揭示了征人的矛盾心理,请具体谈谈。(2分)
    【答案】
    (1)(2分)闭 泪
    (2)(2分)征人们都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湖北省孝感市】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本诗表现了诗人的国家之痛和___________的决心。(1分)
    (2)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诗妙哪里?(2分)
    【答案】
    (1)(1分)以死明志(舍生取义、以死报国、为国捐躯)
    (2)(2分)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伶仃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或巧用地名,写出了他日惶恐和今日的伶仃之感)。
    【湖南省长沙市】
    折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②西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4分)
    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写了杨柳、春风等意象。(评分说明:只要写出了此两者就给2分)。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意思相近便可。)(2分)
    2.拟人:作者将“春风”当做人来写,使得本是无情的春风,看上去也变得有情了,更好地表达了情感。(2分)比喻: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更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地表达了情感。(2分)
    【湖南省郴州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今日听君歌一曲”中的“君”指的是_________,“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2.本诗中颔联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1.白居易(乐天) 振作
    2.写作手法:用典(1分)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1分)
    【湖南省衡阳市】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标题中“送别”二字怎么理解?(2分)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答案】
    1.“送别”是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满怀深情地一路送诗人远行,从另一角度显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2分)
    2.对偶。气势磅礴。(2分)
    【湖南省娄底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蕴含什么哲理?
    2.有人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被贬的苦闷之情,你怎么认为?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生的事物必然蓬勃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或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
    2.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不无惆怅情绪,但又以“千帆过”、“万木春”比喻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显示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达观开朗,哀而不伤,毫无命运不济的颓唐落寞之感。
    【湖南省湘西州】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⑴以下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借典故,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行船路上必能安全到达彼岸的坚定信心。
    ⑵通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答案】
    ⑴B
    ⑵是一个积极、乐观、执着的诗人。
    【湖南省益阳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6分)
    【答案】
    1.(3分)D(地名的双关,不是拟人。)
    2.(6分)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1分),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2分)。“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1分),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2分)
    【湖南省岳阳市】
    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①水开。
    春风断桥②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释:①[蘸]zhàn    ②[断桥]指湖水浸过桥面
    1.“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或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2.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即惊喜之情。
    【湖南省株洲市】三、(三)(6分)
    论诗
    (南宋)戴复古
    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
    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
    ⑴根据全诗,作者推崇的是_____________的诗歌。(从诗歌内容角度作答)(2分)
    ⑵诗歌三、四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⑴忧国伤时。(2分)
    ⑵作者将忧国伤时、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歌比作高亢清亮的鹤鸣,将大量与之相反的诗歌,则贬为残阳下群蝉乱哄哄的聒噪,(2分)对比鲜明,分别表达了作者对这两类诗歌的推崇与厌恶之情。(2分)(说明:理解了三四句中的比喻得2分,理解了作者对两类诗歌对比鲜明的情感态度得2分)
    【江苏省常州市】
    从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这首诗里选一个词语作为诗的题目,并简述理由。(3分)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农耕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饥勤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答案】
    田家。全诗是围绕“田家”展开的,通过写“田家”的劳碌与辛苦来表达诗人对其的同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