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2013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六)

http://www.newdu.com 2019-05-10 好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六)
    48.【2013年·陕西省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4 分)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④酒家垆(lú):酒家。
    ①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 2 分)
    ②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2 分)
    答案:①(2分)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答出“烘托”得1分,答出“豪迈气概”得1分)
    ②(2分)示例⑴同意。常见的送别诗多写离愁别绪,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这首诗抒发的却是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所以,这首诗颇显“另类”。
    示例⑵不同意。送别诗中并不缺少这类乐观豪迈的作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证明,所以这首诗算不上“另类”。(能准确把握诗的情感基调得1分,能联系诗句恰当分析得1分)
    49.【2013年·四川省绵阳市】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采  薇(节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采薇》选自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______(体裁)。(2分)
    (2)两首诗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请分别结合诗的第四联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诗经•小雅》,五言律诗
    (2)①《采薇》表达戍卒内心孤独、无限悲伤的感情;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对友人的宽慰劝勉,以及豁达昂扬的惜别之情。
    50.【2013年·浙江省义乌市】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试题。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①湾:水流湾曲的地方。
    ①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②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①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2分,符全诗意即可)
    ②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2分,意思基本对也给分)
    51.【2013年·湖南省湘潭市】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2分)
    ②从全诗来看,诗人“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①融情于景,表现了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战乱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或答“表现出国都战乱之后的荒凉萧条”)。  (2分)
    ②国家残破(忧国)  (1分)。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  (1分)
    52.【2013年·云南省曲靖市】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①诗中表明作者轻车简从奉命出使边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②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
    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答案:①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② B。
    53.【2013年·湖南省娄底市】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把春天的美写活了。(2分)
    ②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莺争暖树(1分),燕啄春泥(1分)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1分)
    54.【2013年·四川省绵阳市】
    忆钱塘江(5分)
    宋·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①这首诗描绘了_______ 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_______ ”一词。(2分)
    ②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答案:①(2分)黄昏(傍晚) 醉
    ②(3分)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光。水面上,点点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55.【2013年·湖南省衡阳市】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试题(4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①“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 _________和 _________的特点。(2分)
    ②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①雄浑壮阔,气势博大
    ②想为国出仕,渴望得到引荐(意思相同即可)
    56.【2013年·山东省滨州市】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做。
    ①这首诗写的是________(时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2分)
    ②请自选角度,简要赏析诗中画线句子的妙处。(2分)
    答案:①春末夏初(或“暮春”)   思念家乡。
    ②示例一:运用衬托(或反衬)的手法,以山的青翠欲滴衬花朵的红艳似火,青红互为竞丽。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遍布青山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就像燃烧着的一团团火焰,绮靡而灿烂。
    示例三:一个“欲”字生动传神,在拟人化中赋予了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57.【2013年·广东省梅州市】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相关问题
    相见欢(4分)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①“锁“在记号中的意思是指(    )(2分)
    A.锁头  B.金锁  C.锁住  D.开锁
    ②下面对《相见欢》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阕定景,西楼、月色、梧桐、深院、清秋,画面冷寂。
    B.“寂寞梧桐 深院锁清秋”一句,写栽着梧桐树的院落很寂静,渲染了清秋气氛。
    C.下阕转入抒怀,写出了作者隐忧生活中难以排遣的感情。
    D.全词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形象化,抒发了作者离乡去国之苦。
    答案:① C   ② C
    58.【2013年·云南省大理市】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3分)
    暮春
    翁格【清】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首句中“怨”字的含义是什么?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答案:怨:抱怨(埋怨,怨恨)(意思相近即可,1分);诗歌表达了诗人不因时光流逝而慨叹,积极乐观、不断进取的人生态虚(言之有理,意思相近即可,2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