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载试题 ☆☆☆ 2018年江西省抚州市七年级历史期中试题(解析版含答案) 由于版式的问题,试题可能会出现乱码的现象,为了方便您的阅读请点击全屏查看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写在题后括号内.) 1.下面说法最符合隋唐特点的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中华社会的繁荣开放 C.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D.中华帝国的衰落 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该诗反应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A.禅让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3.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北宋与西夏和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最终都进行了议和,其主要原因是() A.双方都爱好和平 B.北宋战争失败被迫求和 C.契丹和西夏归顺了北宋 D.双方势力均衡 5.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6.“以和为贵,友好往来”是中国民族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中国民族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下列人物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有() ①文成公主 ②玄奘 ③鉴真 ④郑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7.如图能反映北宋时少数民族并立状况的是() A. B. C. D. 8..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9.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苏湖熟,天下足” 10.“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首《天堂》充分表达了蒙古歌手腾格尔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唐太宗 B.成吉思汗 C.忽必烈 D.朱元璋 11.农具的改进和发明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下图农具中,宋朝时发明的农具是() A. B. C. D. 12.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①忽必烈建立元朝 ②蒙古军队灭金 ③建立大蒙古国 ④蒙古军队灭西夏。 A.③④②①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①④②③ 二、改错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每小题有一处是错误的,请写出错误的内容并加以订正.) 13.隋文帝勤勉治国,锐意革新,使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错误: 订正: 。 14.以长安为中心的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错误: 订正: 。 15.1141年,南宋与金签订的合约,史称“澶渊之盟”。 错误: 订正: 。 三、综合题(本题共2小题,第16题10分,17题10分.) 16.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盛世气象新】 材料一:盛唐时期,农民积极兴修水利,改进工具,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图片分别写出唐朝新的农业生产工具A和B的名称。 材料二:盛唐时期是诗歌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时期。众多的诗人在浪漫的氛围中自由地创作,共同营造出震撼后世的“盛唐气象”。 (2)阅读材料二,指出盛唐时期的皇帝是谁?他统治前期被称为什么? 【和同为一家】 材料三: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的民族政策是什么?民族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唐蕃通婚、建立深厚民族感情的史实。 【海内存知己】 材料四: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当时世界各国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强大的国力、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和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4)根据材料四,请写出唐朝时期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我国两位僧人,并分别指出加强了我国和哪两个国家地区之间的联系。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在什么时候? (3)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4)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至少写三点) (5)结合以上历史原因与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请你说一说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有什么有益的启示。 2018年江西省抚州市七年级历史期中试题(解析版含答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写在题后括号内.) 1.下面说法最符合隋唐特点的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中华社会的繁荣开放 C.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D.中华帝国的衰落 【考点】51:隋朝的建立;55:唐朝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特征. 【解答】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这些历史史实都显现出唐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设机构,或采取册封政策,或实行和亲政策,如文成公主如吐蕃、金城公主入藏,政策灵活多样,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唐朝经济、文化对各国影响很大,所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 故选B. 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该诗反应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A.禅让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考点】5D: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 【解答】由材料中的关键词,“勤学”“文章”“读书人”可知与读书有关,自然反映的是科举制.禅让制是传承制度,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内阁制是中央行政制度,均与材料无关. 故选C. 3.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考点】5G: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解答】①都是唐朝的僧人,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四条都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故选D. 4.北宋与西夏和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最终都进行了议和,其主要原因是() A.双方都爱好和平 B.北宋战争失败被迫求和 C.契丹和西夏归顺了北宋 D.双方势力均衡 【考点】64: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分析】本题考查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并立,知道北宋与西夏和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最终都进行了议和,其主要原因是双方势力均衡. 【解答】北宋与西夏和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最终都进行了议和,其主要原因是双方势力均衡,谁也吞并不了谁. 故选D. 5.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考点】PC: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的知识点,重点掌握其根本原因. 【解答】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由于唐政府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所以唐朝的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但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故选B. 6.“以和为贵,友好往来”是中国民族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中国民族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下列人物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有() ①文成公主 ②玄奘 ③鉴真 ④郑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考点】5G: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73:郑和下西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和郑和下西洋的有关知识. 【解答】①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在位时期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密切了汉与吐蕃的关系,属于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不属于中外文化交流.②唐朝时期,玄奘西游加强了中印文化的交流.③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加强了中国同日本的交流,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④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故选C. 7.如图能反映北宋时少数民族并立状况的是() A. B. C. D. 【考点】64: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时少数民族并立.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1005年北宋和辽订立澶渊之盟,1044年北宋和西夏订立宋夏和议,形成了北宋、辽、西夏并立的局面. 故选C. 8..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考点】62:五代十国. 【分析】本题考查了五代十国.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解答】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故选D. 9.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苏湖熟,天下足” 【考点】69: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宋经济发展中的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认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两宋时期,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南迁的人民也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当时政府的重视,南方得到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故选D. 10.“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首《天堂》充分表达了蒙古歌手腾格尔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唐太宗 B.成吉思汗 C.忽必烈 D.朱元璋 【考点】6D:忽必烈建立元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吉思汗. 【解答】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 故选C. 11.农具的改进和发明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下图农具中,宋朝时发明的农具是() A. B. C. D. 【考点】68: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经济的发展. 【解答】本题是识图题,图A是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图B、图D是唐朝的筒车和曲辕犁;宋代南方水稻产量居粮食产量首位,图C是南方的水稻插秧机. 故选C. 12.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①忽必烈建立元朝 ②蒙古军队灭金 ③建立大蒙古国 ④蒙古军队灭西夏。 A.③④②①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①④②③ 【考点】6C:成吉思汗统一蒙古;6D:忽必烈建立元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解题关键是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 【解答】①忽必烈建立元朝是在1271年;②蒙古军队灭金是在1234年;③建立大蒙古国是在1206年;④蒙古军队灭西夏在1227年.③④②①符合题意. 故选A. 二、改错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每小题有一处是错误的,请写出错误的内容并加以订正.) 13.隋文帝勤勉治国,锐意革新,使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错误: 开元盛世 订正: 开皇之治 。 【考点】52:开皇之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开皇之治的有关内容.隋文帝在581年建立隋朝,589年隋统一全国.隋文帝的年号是开皇,他在位时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解答】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故答案为: 错误:开元盛世;订正:开皇之治. 14.以长安为中心的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错误: 长安 订正: 洛阳 。 【考点】53:隋朝大运河. 【分析】本题考查了隋朝大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解答】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故答案为: 错误:长安;订正:洛阳. 15.1141年,南宋与金签订的合约,史称“澶渊之盟”。 错误: 澶渊之盟 订正: 绍兴和议 。 【考点】67:南宋和金的对峙. 【分析】本题考查了金与南宋的议和.岳飞是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不断壮大,害怕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以所谓的“谋反”罪杀害了岳飞. 【解答】1141年岳飞被害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史称绍兴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辽与北宋达成澶渊之盟. 故答案为: 错误:“澶渊之盟”;订正: “绍兴和议”. 三、综合题(本题共2小题,第16题10分,17题10分.) 16.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盛世气象新】 材料一:盛唐时期,农民积极兴修水利,改进工具,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图片分别写出唐朝新的农业生产工具A和B的名称。 材料二:盛唐时期是诗歌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时期。众多的诗人在浪漫的氛围中自由地创作,共同营造出震撼后世的“盛唐气象”。 (2)阅读材料二,指出盛唐时期的皇帝是谁?他统治前期被称为什么? 【和同为一家】 材料三: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的民族政策是什么?民族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唐蕃通婚、建立深厚民族感情的史实。 【海内存知己】 材料四: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当时世界各国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强大的国力、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和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4)根据材料四,请写出唐朝时期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我国两位僧人,并分别指出加强了我国和哪两个国家地区之间的联系。 【考点】5E:盛唐的社会气象;5B:开元盛世;5F: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5G: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盛唐历史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1)仔细观察图片可知,是曲辕犁和筒车.唐朝经济繁盛,农具有了很大的改进.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农民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随水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 (2)由材料可知,盛唐时期的皇帝是唐玄宗,他统治前期被称为开元盛世,以此作答即可. (3)材料三中“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这一段话告诉我们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蕃通婚、建立深厚民族感情的史实有7世纪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已经“和同为一家”. (4)依据课本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我国两位杰出高僧是玄奘和鉴真.鉴真:加强了与日本的交流;玄奘:加强了与印度半岛的交流.据此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故答案为: (1)曲辕犁、筒车. (2)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 (3)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4)鉴真:加强了与日本的交流;玄奘:加强了与印度半岛的交流.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在什么时候? (3)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4)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至少写三点) (5)结合以上历史原因与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请你说一说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有什么有益的启示。 【考点】69: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PD: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知道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终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北方多战乱,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解答】(1)据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可知,材料一中的“苏湖”指的是苏州和湖州,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2)据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在南宋时期,到南宋时,南方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据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和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终完成. (4)据所学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北方多战乱,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政府应重视经济发展,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要保持安定团结大好局面;要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要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然等. 故答案为: (1 )苏州、湖州;水稻. (2)南宋. (3)经济重心南移. (4)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5)政府应重视经济发展,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要保持安定团结大好局面;要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要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然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