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让制是在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在历史上代表着禅让制的开始。禅让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相传,尧把帝位让给舜而不传给儿子,舜把帝位让给禹,禹又准备把帝位让给伯益。所受禅让的人,需经过四岳的讨论、推举和政绩的考验后,才能践天子位。这就是古史传说时代的禅让制度。它最早见于《尚书》的记载,战国诸子百家争鸣,有肯定意见,也有否定的说法,而且往往一人兼持二说。这样,上古时代是确实存在禅让制度,还是某些学派作为托古改制而捏造的,便成了问题。 《尚书》的《尧典》《舜典》《大禹谟》等篇说,壳在位七十年,年老体衰时请四岳推举继承者。经过一番讨论,推举了鲧。尧要他治理当时危害甚大的洪水。鲧治水不成被废,四岳重新推举舜,理由是舜有盲目的父亲和不善良的母亲,弟弟又很骄傲,而舜与他们相处得很好。 尧就对他进行全面的考验,结果舜比人们想象的还要有才能,于是践天子位。后来,大禹治水成功,舜把帝位传给了他。禹又准备传位于伯益,结果天下民心归向禹子启,禅让制度遂遭破坏。《论语》《墨子》《吕氏春秋》《韩非子》《史记》等,都肯定禅让制度的存在。《战国策》记载了燕王哙相信古有禅让之制,而把王位让给其相子之的故事。 《孟子?万章》一方面否定尧让舜、舜让禹,一方面又承认尧荐舜于天,舜荐禹于天。尧卒后,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凡有朝觐、狱讼、讴歌之事,都到舜那儿去而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舜死后,天下诸侯也是这样。考孟子本意,或在强调舜、禹本身有贤德而践天子位,而不在于受禅。 《荀子?正论》则坚决否定有禅让这回事,理由是天子不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而且“道德纯备,智慧甚明”,他们治理天下,所有百姓都心悦诚服,怎么会有禅让之事呢!因此,他斩钌截铁地指出,尧舜禅让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 有关上古是否有禅让制度的问题,或肯定,或否定,一直争论到近代。夏曾佑《中国古代史》认为禅让是一种选举制,属贵族政体,也是孔、孟、庄等托古改制之说。顾颉刚作《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明确提出墨家学派杜撰了禅让的传说,理由是《尚书》中《尧典》《舜典》等和《论语?尧曰》《荀子?成相》均为后人伪作;禅让说符合墨家“贵义”“尚同”“尚贤”的主张,墨家学派内部实行的正是禅让制度。 郭沫若《中国史稿》则说禅让制度反映了部落联盟议事会的情况。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和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也都主张禅让传说是原始社会军事民主主义特点的反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