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三国志·骆统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http://www.newdu.com 2019-06-19 语文备课大师 佚名 参加讨论

    阅读与赏析(共49分)
    (一)(12分)
    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统母改适,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曰:“夫人犹在也。”统曰:“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事适母甚谨。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 困乏, 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数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
    以随陆逊破蜀军于宜都,偏将军。黄武初,曹仁攻濡须,使别将常雕等袭中洲,统与严圭共拒破之,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数便宜,前后书数十上,所言皆善,文多故不载。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
    6. 下列句中的“之”与“见统甚哀”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孰视    B.何陋有             C.  辍耕垄上    D.公将鼓
    7.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为了不让母亲担忧,八岁的骆统在与母亲分别时强忍着不回头,可见他年少懂事。
    B.骆统十分孝顺,尽管母亲改嫁,但他侍奉母亲一如既往。
    C.骆统总是为他人着想,把自己的粮食分施给别人,因此声名显扬。
    D .骆统参与军事行动,先后打了两次胜仗,多有战功,显示了较高的军事才能。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母亦之    贤:                  ②偏将军          迁:                   
      ③数便宜    陈:                 ④文多故不载    悉: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统为之饮食衰少。(2分)
    译:                                                                                                                    
    (2)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2分)
    译:                                                                                                                      
    答案:
    6、A
    7、B
    8、①认为……有贤德; ②升任、升迁。③陈述;④全部。
    9、(1)骆统为了他们而减少了饮食。(2)确实是这样,为什么不告诉我,而像这样苦自己呢?
    附译文:
    骆统字公绪,是会稽郡乌伤县人。父亲骆俊,官做到陈国相,被袁术杀害。骆统的母亲改嫁,做了华歆的妾,骆统当时八岁,就和亲戚宾客返回到会稽郡。他的母亲送他,他拜别母亲上了车,脸朝前不回头,他的母亲在后面哭泣。驾车的人说:“夫人还在呢。”骆统说:“不想增加母亲的思念,所以才不回头。”他服侍嫡母非常恭谨。当时发生饥荒,同乡和远方的客人很多生活困乏,骆统为了他们而减少了(自己的)饮食。他的姐姐仁爱有德行,丈夫死后回到娘家,没有儿子,见骆统这样很为他难过,多次询问他原因。骆统说:“士大夫们粗劣的食物都不够吃,我有什么心思独自吃饱饭!”姐姐说:“确实是这样,为什么不告诉我,而像这样苦自己呢?’就把自己私人的粮食给了骆统,又告诉了母亲,母亲也认为骆统有贤德,于是就分发施舍,骆统由此出了名.
    骆统因随陆逊在宜都打败蜀军,升任偏将军。黄武初年,曹仁进攻濡须,派非主力部队将领常雕等人袭击中洲,骆统和严圭共同抗击打败了他,骆统封为新阳亭侯,后来任湍须督。他多次陈述有利时政的意见,前后数十次上书.所说的都很好,文字太多所以没有全部载录。骆统年纪三十六岁,黄武七年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