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阅读理解(17分) 秋风穿过老戏台 高丽君 ①巷子深处,忽然开阔起来。一座老戏台,在秋日阳光下,慵懒地晒着太阳。四周空旷无人。农作物都已经收割完毕,空气里弥漫着腐草的气味。一根根冰草摔打着长长的身子,在秋风下瑟瑟摇曳着从季节的指缝里漏下的枝枝金黄。 ②三面厚厚的黄土墙和很少的青砖就支撑起了戏台。戏台两边的墙上,挂着一副红底黄字的打印体对联,上联牢牢地抓着墙壁,“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尚依稀可见,下联却已被风撕裂开来,随风舞蹈着,呼啦啦地大声喊叫,见到远方的客人,似乎显得很欢快。戏台四周的杂草也摆动着身姿,兴奋地对戏台说:“看,来人了!”戏台仍然是无声的,依然没有激起内心尘封的涟漪,也没有为之一振。那些热闹的人和声音,还有繁闹的场景,只不过是遥远的记忆罢了。泥质的看戏椅子,悄悄围成半圆,远远站着,支起耳朵听着久违而熟悉的声音。戏台前,没有了锣鼓的喧闹,更没有往日真假戏迷的聚集。戏台似一位垂暮的老人,苍老而孤独,虚构着过往的动人之处:一幕精心演绎的折子戏,一句情到深处的对白,一个默契的眼神,一袭美艳的戏袍……孤独的戏台、寂寞的老巷,还有旁边几乎变成废墟的旧磨房和已经成为废墟的黄土屋,在一起聊着天,叙述着沧桑和变迁。 ③那些无所顾忌的看戏日子,就像一幅写意画,成为一个人成年后的梦想,只能出现在时光的童话里。 ④太阳西下,秋风习习。我们一起,随着大家去看那个叫做《李慧娘》的秦腔。我们听不懂,就贴在奶奶耳边问个不停。奶奶说:“冤魂厉鬼,伸冤报仇的戏。可不敢做坏事,会有报应呢。”奶奶囫囵地解释着,旁边的人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我们也渐渐看出个眉目来了。忽然,激愤的乐曲中,急速跑出一个白衣女子,似一缕幽风飘然而来。她翻着全身,抛甩着斗篷,似影随风。复仇的厉鬼不是青面獠牙,面貌可怖,而是衣袂飘飘,美丽飘忽。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妹妹紧紧抓住我的手,我紧紧贴在奶奶的身边。全场静悄悄的,看着台上那个鬼魂大开大合,一张一弛的动作。“怨气腾腾三千丈,屈死的冤魂怒满腔”,鬼魂在荒郊旷野哭泣、控诉、奋争,高高低低的声音在空中飘荡,怨与愤,悲与恨,借冤魂之身,诉人之衷肠。“鬼要喷火了!”奶奶紧张地说。那个女鬼口里,忽地喷出火来,大口喷,小口喷,长火喷,短火喷,反正喷得天昏地暗,一片混沌。印象中的那个二花脸,被火喷得抱头逃窜,跌打翻扑,辗转腾挪,媸妍了然。人们欣慰地笑着,快意地看着,惩奸除恶的情绪随火苗喷涌而出。我们被吓得浑身是汗,瑟瑟发抖,也终于明白了奶奶常常讲的道理:头顶三尺有神灵。这样的印象使得鬼魂的概念,镌刻在我心底,凡是有违背善良和道义的时候,一个白衣的样子就姗姗而至,有所畏惧就是恪守道德底线最基本的标准。 ⑤老戏台从此就是最恐怖的梦魇。好多年后,我才敢抬起头,从从容容地看那个不太宽敞的台面,才知晓喜、怒、哀、乐、爱、恶、欲都被打扮成生、旦、净、丑,在破旧却高大的戏台上给予人们最朴素的真善美的教化。常常想起,我们童年的笑声,就像家里挂着的风铃一样,清亮、明澈,穿越戏台、风和树林,甚至天上的云彩都被这种笑声感染成记忆的色彩。乡下人看戏,其实也不分文戏武戏,更没有朝代的历史概念。反正所有的戏在他们看来,也就是个唱和打。少年时,亲耳听见一个红脸汉子大声说:“那个唐朝的包文正啊,可真是个清官。”即使这样的一知半解,却让人们在田间地头,哼唱之间,就明晓了是非,分辨了黑白,懂得了言而有信,有善有爱,忠于信仰,忠于人格的为人之理。 ⑥如今,传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孩子们最惬意的时光是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荧屏上、网络里,世界何其精彩!我只有想象,或许有一天,后辈儿孙的耳边,也会响起哇呀呀的唱腔,虽然他们听不懂在唱什么,但是那些敲锣打鼓的声音却一直敲打到记忆深处,不会轻易抹去。让他们越是在播放悠扬舒缓的交响乐曲的时节,越能把那些粗犷的声音牵引出来;让他们也知晓红忠黑勇、白脸奸臣;让他们眼前也会跳动着那些戏曲故事里鲜活的形象…… ⑦远处,农人拿着木锨翻弄着属于自己的收获,闲聊时总能提起老戏台上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透着一种惬意。戏台的旁边,总有几位老人闲坐着,乘凉或者晒太阳。一个村子,总有这么几位老人,如戏台一样,苍老,神秘。村庄里,灰色的柴草和灰色的戏台,像是一对伴侣,携手告别了夕阳的辉煌灿烂,只留下曾经的美丽。 ⑧红红的浆果,兀立似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结束。一场场秋风吹过,年华也被吹得暮气苍茫。沧桑之中,戏台孤零零的,终于在秋风过后画上了句号。 ⑨老戏台,这个乡村里的景致,只有在乡村里才能够完成使命。它应该如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神态安然地走向生命的终结?还是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演出环境,让它多少不会觉得太寂寞? ⑩秋风袅袅,穿过老戏台…… 15.根据选文内容,在空白处依次填上恰当的内容。(3分)
16.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列句子。(4分) (1)戏台仍然是无声的,依然没有激起内心尘封的涟漪,也没有为之一振。 (2)一幕精心演绎的折子戏,一句情到深处的对白,一个默契的眼神,一袭美艳的戏袍…… 17.文中写老戏台时为什么多次写到秋风?请简要分析。(3分) 18.“我”怀念童年“无所顾忌的看戏日子”,却又说老戏台是“最恐怖的梦魇”,这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19.文章第⑨段,“我”对老戏台的命运做了两种设想,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请结合本文内容闸述理由。(4分) 答案解析: (四)15.【答案】①“我”和奶奶一起去看戏台上表演的《李慧娘》,受到教益;②好多年后;③“我”期待老戏台承载的传统文化能在后辈儿孙中得到延续。(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和概括。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本题作答可依据第④段“我们一起,随着大家去看那个叫做《李慧娘》的秦腔”“也终于明白了奶奶常常讲的道理”“⑤老戏台从此就是最恐怖的梦魇。好多年后,我才敢抬起头,从从容容地看那个不太宽敞的台面”“⑨老戏台,这个乡村里的景致,只有在乡村里才能够完成使命。……还是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演出环境,让它多少不会觉得太寂寞?”来概括填写题目中的两个空。 16.【答案】(1)运用拟人修辞,“无声”“内心”“为之一振”等将老戏台拟人化,写出了老戏台萧条落寞的现状,表达了作者的忧思与遗憾。[来源:jzjy365.com](2分)(2)运用排比修辞,连用四个相同句式具体展现了老戏台过往的动人之处,表达了作者对老戏台(或逝去的传统戏台文化)的惋惜与留恋。(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句子赏析。句子赏析一般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便于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1)句中“无声”“内心”“为之一振”等将老戏台拟写为一位回忆着过往动人之处的老人,形象地表现出时代变迁中老戏台的衰败,以及老戏台所代表的乡村传统文化的没落,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遗憾惋惜之情。(2)“一幕……一句……一个……一袭……”运用排比修辞,展现了老戏台的动人之处,便于作者抒发对老戏台的惋惜与留恋之情。条理清晰,节奏鲜明。 17.【答案】①从结构来看,“秋风”点题,首尾呼应。②从内容来看,秋风象征萧瑟衰败,暗示传统戏台文化的没落,表达作者对传统戏台文化没落的惋惜与惆怅。(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本文标题是“秋风穿过老戏台”,文末最后一段“⑩秋风袅袅,穿过老戏台……”文中写老戏台时多次写到秋风,与标题照应,首尾呼应。从词义理解,秋风吹起,落叶纷纷,给人萧瑟、衰败、荒凉的感觉,结合文章“沧桑之中,戏台孤零零的,终于在秋风过后画上了句号”理解,“秋风”暗示了传统戏台文化的凋零,表达作者对逝去的传统戏台文化的惋惜与留恋。 18.【答案】不矛盾。“我”成年后怀念童年时的看戏时光,因为看戏既能亲近传统文化,又能从中得到教益;而“恐怖的梦魇”是童年时的“我”看到台上女鬼时的真实感受。这是“我”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对看戏的不同感受,所以并不矛盾。(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成年后怀念童年时的看戏时光,因为看戏既能亲近传统文化,“那个不太宽敞的台面,才知晓喜、怒、哀、乐、爱、恶、欲都被打扮成生、旦、净、丑,在破旧却高大的戏台上给予人们最朴素的真善美的教化”又能从中得到教益;而“恐怖的梦魇”是童年时的“我”看到台上女鬼时“复仇的厉鬼不是青面獠牙,面貌可怖,而是衣袂飘飘,美丽飘忽。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妹妹紧紧抓住我的手,我紧紧贴在奶奶的身边。”紧张害怕的感受。这是“我”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对看戏的不同感受,所以并不矛盾。 19.【答案】示例一:第一种设想更合理。老戏台是乡村才有的舞台,现在逐渐没落。如今人们的娱乐内容和方式更丰富,不需要到老戏台去看戏了,所以老戏台也必然随时代的发展而被取代。示例二:第二种设想更合理。今朝中考语文:www.jzjy365.com收集整理。老戏台曾经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戏台上的传统戏剧既有娱乐功能又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所以应该延续这种戏剧文化,给传统戏剧寻找适合的演出环境。(4分)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这类题目要求在把握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抓住“情”和“理”两个方面去探究。首先要梳理概括全文内容,这篇散文主要写了对儿时戏台的回忆以及现在戏台的荒废。从情的角度来说,戏台是儿时不可磨灭的记忆,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从理的角度来说,随着现代社会的进程,戏台的功能不可避免地消失,所以戏台的荒废是情理之中的。由此可知,这篇散文最深刻的主旨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社会进程之间的矛盾。只要能从以上两个方面分析,并结合散文的主题,对作者设想的选择,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