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名正言顺 【解释】: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62、内省不疚 【解释】: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自】:《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63、能近取譬 【解释】: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出自】:《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4、年富力强 【解释】: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 而有待,其势可畏。 65、匹夫不可夺志 【解释】: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也指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出自】:《论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6、披发左衽(rèn) 【解释】: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67、轻裘肥马 【解释】: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 【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68、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9、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解释】:任:负担;道:路途。已:停止。担子很重,路很远,责任重大,经历长期的奋斗,死了以后才肯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70、三复斯言 【解释】: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出自】:《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 71、三十而立 【解释】: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72、三月不知肉味 【解释】: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出自】:《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73、杀身成仁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4、色厉内荏 【解释】: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出自】:《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75、善贾而沽 【解释】: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出自】:《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