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语文 > 历年真题 >

2020年重庆中考语文真题解析

http://www.newdu.com 2020-07-27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中考网整理了关于2020年重庆中考语文真题解析,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2020年语文中考命题严格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重庆市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语文命题指要》,在准确研判今年“疫情”影响下的教情、学情、考情的基础上,本着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以及增强试题基础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原则,坚持为学生未来发展培养语文智慧的导向,开展本次命题工作。
    此次试题有如下特点:
    ①坚持立德树人,关注人格培育
    试题充分体现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让学生在读文答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感染,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②坚持学科本质,关注核心素养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语文学科的题中之义。本次试题着力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核心素养方面的考查。
    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方面,一是着力于情境中的运用。如两套试题“综合性学习”中的“诚信”采访、打电话邀请非遗传承人作讲座等题目,都植根于真实的生活语文运用场景。此外,有一套题的第4小题将“附和”一词置于四个真实的语言情境之中,让学生去判断词语运用的正误。这些都是生活语用的典型。
    ③直击社会热点,贴近时代生活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当紧扣时代脉搏,回应社会热点。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试题选材上。本次试题选材鲜活丰富,处处洋溢着生活文化气息。其中一套试题的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关注部分中学生的心理情绪,以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纾解新冠病毒带来的负面心理的影响,回应了生活现实,也指向于学生未来的人格建构。
    另一套试题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则选取了一组“人工智能改变生活”的材料,既与日常生活接轨又直击科技前沿,憧憬未来人工智能下的生活,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④注重学考导向,关注教材知能
    中考,既有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选拔功能,也有教学导向功能。本次考试除了坚持了传统的字音、字形、词语积累、古诗文积累和文言文阅读来自教材的命题思路,还扩大了教材内容的考查力度。
    试卷聚焦学生的思维过程
    关注传统文化,彰显“以文化人”
    解读者: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高级教师 谢芳
    2020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A、B卷保持稳健作风,在试卷结构、考点分布上与2019年大体保持一致, 坚守中又体现创新。两套试卷均以《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为纲,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引领,寓价值观引导于语文核心素养考查中,在丰富的言语实践和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让学生精神成长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同频共振。
    针对今年的特殊疫情,试题从语言材料、情境创设,命题设计等多角度演绎着在困难中“成长”这一关键词,让学生在多重对话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名著阅读《简·爱》中,检视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童年简爱在他人身上获取向阳生长的力量,成年简爱在离开与回归中感受尊严与爱的力量。实用类文本阅读以“调控负面情绪”为话题,在疫情背景与青少年现实生活的无缝对接中,关注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灵成长。命题作文“历练”让学生反思经历世事后获得的锻炼和成长。命题作文“绊·伴”让学生关注成长路上的“磕绊”与“陪伴”。实用类文本阅读“人工智能”指引学生理性看待未来的生活,时代气息浓郁。
    试卷关注传统文化,彰显“以文化人”。同时聚焦学生的真实阅读,通过对不同类型文本的把握,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充分发掘小说的独特价值,从明暗线索、人物形象、小说情节安排、小说主旨、小说结尾等角度精巧设题,引导学生进入丰富独特的文本空间,有效考查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欣赏,实现文学文本的审美价值的考查。
    试卷聚焦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巧妙设题消除所谓“套路”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导向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今年不少试题摆脱概念化的提炼和公式化的表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切细致的体验和精准的分析探究。两套试卷中的综合性学习均来源于教材,但又有拓展创新。这对教师更好的理解教材、运用教材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