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整理了关于2020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解析,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2020年中考语文命题坚持命题改革理念与多年探索成果,力求平稳过渡,稳中有进。命题坚持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向;坚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坚持考查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核心的基本语文素养;坚持体现时代背景与社会热点,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关注学生实际学习和心理发展情况,体现积极向上的导向。 关注疫情,以人为本, 正向引导,立德树人 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高度关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热点,引导学生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成长经验和切身体会,落实语文素养的发展要求。 写作部分的题目一,要求以“2020,我的中考”为题写作。2020年的中考,是本届考生一生中极为独特的经历。表面上看,参加考试的是学生本人,但实际上,为了保证考生顺利参加中考,有难以计数的人“默默付出,为考试保驾护航”。 作文题的导语意在引导学生拓展视野,跳出“小我”,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本次中考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此外,学生特殊的备考经历也极大丰富了本次中考的内涵: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规划和管理的意识、心理素质、对时事的关注度和社会责任感……本次中考考查的不仅有课本内的学科知识,还有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历练出来的综合素质。因此,这道作文题紧扣社会热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真实而丰富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共鸣,鼓励他们写真情实感,引导他们关注和深入思考社会,将语文学习和社会热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如果说作文题目直接点明了社会热点,体现了命题和现实生活的显性联系,记叙文阅读文本《抬头看见花》则以艺术化的方式呼应社会热点,与现实生活构成隐性关联。《抬头看见花》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表达了在逆境中也要创造美、欣赏美的主旨。文章以身边常见的生活现象为写作素材,有很明显的代入感,阅读时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疫情背景下自己的生活,在给人审美愉悦的同时还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逆境中的乐观豁达的心态。 议论文同样关注社会热点,以抗疫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中国人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为论述对象,引领学生再次回顾中国取得抗疫阶段性成果的不平凡的历程,感受中国人民在抗疫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以及展示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文言文阅读着眼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精神在曹刿、弦高、卜式身上的体现。议论文阅读立足于时代精神,文言文阅读突出传统文化,两则材料古今有别,但所弘扬的爱国、奉献、尽责等精神基本一致,充分体现了试题的价值引领。 彰显北京特色,保持平和大气, 适应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北京特色”首先体现在试题的“平和大气”上。具体来说,选材视野开阔,既追求素材的大气、有内涵,又兼顾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命题注重全面考查,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力图把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积累考出来,把学生的自信考出来,把学生的课堂表现考出来。例如,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的命题着眼于不同文体的根本特征和文体阅读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古代诗歌联系到小学阶段所学的《春晓》,意在将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积累考出来,同时体现了课内所学与课外积累的联系、辨析、整合,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古代诗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默写试题允许学生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意在鼓励学生多积累、多思考。写作部分题目二假设有一个“神奇的时间控制器”,就是考虑到初中阶段的学生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侧重形象思维等特点,意在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个性化的认识。 “北京特色”还体现在命题素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语文基础运用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板块分别以北京的水环境和老城保护为命题素材,前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后者体现了现代与历史的融合。近年来,北京的水环境及其他自然环境在持续改善,而随着老城保护的推进,老北京的胡同风貌悄然复苏,老城也逐渐成为宜居之地。选择这方面的内容作为命题素材,便于让学生更全面、深入了解这些身边的变化,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