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课程标准,结合疫情下学生实际,聚焦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强调基础性 考虑疫情下考生实际,语文试卷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注重考查学生应知应会、生活中用得上和未来自身发展必不可少的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比如基础运用5道大题7道小题,全面考查字、词、句、修辞、标点、书法、关联词语等基础知识,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不止于简单机械记忆,而是帮助学生建立梳理语文知识的方法,注重学生运用知识推断问题的实际能力。 试题重视基础还体现在命题者关注不同阅读文本的文本特征,侧重考查阅读核心能力。如,多文本阅读关注语段说明的对象及对象的特征,议论文阅读指向议论文三要素的考查,记叙文阅读则着眼于文学作品的内容、主旨及语言,分别考查了整体把握、赏析评价等阅读核心能力。 试题关注与生活的联系,指向真实情境中的语言运用,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试题特别关注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注重任务和情境的设计,重在学以致用。例如“基础运用”板块采用了设置整体情境的命题方式,以学校举办“京华水韵”展览的活动为主线,设计具有连续性的多项活动内容,布置展板、讲解前言、拟写标题、结语,表达活动感受,将对语文学科多个考点的考查融入其中。这种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设计,既符合真实生活的逻辑,又强调活动过程中问题的真实,切实解决了学生语文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基础运用 名著阅读 文言文阅读 本套试题命制贴近时代大背景,突出时代背景下人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引导学生在时代中有所担当。 贴近时代,体现“立德树人”,发挥中考试题的教育引导作用 基础运用部分以学生参与“中国水周”宣传活动为命题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主题,倡导可持续发展,强调青年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引导学生担当社会责任。 古诗阅读部分,用优秀的诗文作品陶冶学生,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试题要求学生默写的诗句分别体现范仲淹的仁人胸怀和杜甫的远大志向,开放性默写题要求学生选用古诗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古代诗歌阅读理解选择龚自珍《己亥杂诗》,理解诗人借“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落红”表达的情感,古文阅读选取经典篇目《曹刿论战》,命题围绕“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主题展开。链接材料为“弦高贩牛退秦师”和“卜式输家财”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承担公民责任,学会为国担当。 注重基础,强调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落实,突出学生对语文基础的习得和知识能力体系的构建 本套试题强调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落实,强调基础知识的习得和知识能力体系的构建,且引导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建立习得与梳理基础知识能力体系的方法。体现了中考试卷的教学引导价值。 第2题对汉字的考查突出汉字本身的特点,强调音形义一体,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对“行”“泊”两个常用字字音字义的判断。对“泽国”中“国”字的理解真实地还原了学生查字典准确理解字义的过程,体现了“语文课标”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强调。 古诗阅读第10题比较孟浩然《春晓》与龚自珍《己亥杂事》中的“落花”,引导学生在已有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古代诗歌常见意象的积累与梳理。 文言文阅读第11题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保持了文言语句与成语相链接的考查方式,引导学生改变文言学习中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注重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实际语言运用中建构起对词义的理解,并能对一词多义做出准确判断。 关注运用,注重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能力解决真实的问题 本套试题以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等真实情境为命题载体,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名著阅读的考查不拘泥于学生对某一本书的某一个具体细节的记忆,而是注重学生在阅读名著时的个人体验,打通阅读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积累深入思考,更好地理解作品”,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读书经验,强调阅读与生活之间的相互促进,体现了中学生阅读与成长的关系。 基础运用部分以参与“中国水周”宣传为活动背景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其中展板设计、拟写前言、为展览内容版块拟写标题、拟写结语、总结活动感受等环节真实地还原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全过程。 文言文阅读第13题题干中结合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事迹,对“位卑未敢忘忧国”做出解释,题目引导学生将这种理解迁移到新的语言材料中,解释这种精神在弦高、卜式两位历史人物身上的体现,丰富了学生的学科认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