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虽有佳肴》)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6. 下列括号内对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虽有佳肴(即使)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 B. 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斗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 C. 非学无以广才(增长)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勉励) D. 其此之谓乎(表推测) 其真无马也(表反问) 7. 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 甲文先通过类比引入,层层推论得出“教学相长”的论点。 B. 乙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待。 C. 两文都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使文章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D. 两文都围绕“学”这个中心论题,提出并充分论证各自与“学”相关的中心论点。 8.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答案】 6. A 7. D 8. 示例: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解析】 【6题详解】 A.错误,虽有佳肴(虽然);虽我之死(即使)。故选A。 【7题详解】 D.错误,甲文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教学相长”的道理;乙文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有“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修养),养(培养)”,注意根据句境确定词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