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备考经验 > 经验交流 >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17条(2)

http://www.newdu.com 2020-02-12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4)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3、用作动词
    可译作“认为”。
    如:
    (1)皆以美于徐公。
    4、特殊用法:
    通假字,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
    五、而
    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2、承接关系
    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3、递进关系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修饰关系
    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面山而居。
    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
    六、其
    1、代词
    (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③其一犬坐于前。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一定”“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真无马耶?可译作:“难道”
    ②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大概
    ③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可译为“恐怕”。
    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一定”。
    七、为
    1、作介词时
    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如: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向”“对”)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wèi,“给”)
    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èi,“当”)
    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
    2、当“为”作动词时
    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
    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
    ③为宫室、器皿。(雕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
    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
    3、特殊用法: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
    八、于
    1、引进动作
    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跟”、“对”、“给”等。例如: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③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
    2、放在形容词之后
    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②皆以美于徐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