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人物特点。 1、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2、答题模式:描写方法+效果+表层内容+深层作用 运用了……描写,……描写了……(人物)的……特点,表现了……,与上文(下文)…… (1)表层内容指语言本身的具体内容,句末应有一个中心语,来表明人物的身份或职业。如“……的教师形象”“……的清洁工”“……的人” (2)深层作用包括多种角度: ①文中人物的特点——外形特点、内心活动、性格特征、思想感情、精神品质; ②作者的感情与感悟——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感悟。 ③读者的感受;吸引读者;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的深思;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引人遐想); ④与主旨的关系;揭示主旨;点明中心;突出主旨;进一步深化中心;进一步升华主旨; ⑤在结构上的作用。 3、示例一:此句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李想在阳光下自由快乐的形象,与上文“忧郁和漠然”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父母归来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 示例二:他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强烈反抗意识的起义领袖。 (二)描写——环境描写 题型一:分析环境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 1、环境(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多感官写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②多角度写景:远与近、实与虚、点与面、动与静,高与低 作用:使景物的特点更全面,更形象地呈现出来,产生一种立体动态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描写了……(景物、环境)的特点;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季节);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③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了人物的……形象、精神、品质;引出人物的出场;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与文章……形成对比; ⑤突出……的中心,升华……的主旨 3、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衬托人物的形象;暗示文章的主题。 答题模式:效果+表面内容(景物特点)+深层作用 运用了景物描写,……描写了……(特点)景物,烘托了……心情,…… 示例:此句运用了景物描写,传神地描写了夜晚的阴森可怕,烘托了“我”当时害怕、恐惧的心情,为下文“我”回家埋伏笔。 (三)描写——侧面描写 题型:分析描写的角度及其作用。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就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和行动的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2、侧面描写方法:对他人的语言、动作、反应的描写;对其他次要的事物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 3、侧面描写作用:烘托主要人物的心情;有利于突出正面人物的形象(性格);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人物的描写更全面、更具体,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可节省笔墨,使得表达更精练,结构更紧凑。 (四)抒情 直抒胸臆,抒发作者……的情感,揭示文章主旨;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五)议论 揭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点明主旨;深化(升华)中心;画龙点睛;引人深思 角度三:从词语的角度 题型一:体会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其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