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初三语文上册基础知识及练习题全套8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课文赏析
    译文:
    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
    诸葛亮亲自耕田种地,爱读《梁父吟》。身长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
    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们没有谁赞同他对自己的这个评价。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颖川的徐庶与诸葛亮亲近友好,
    谓为信然。
    认为(这种评价)是确切的。
    与众不同的报负。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
    当时刘备正驻扎在新野。徐庶去谒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
    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
    是卧龙啊,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呢?”刘备说:“你跟他一块儿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登门
    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求见,不可降低他的身份把他召来。您倒应该降低身份去拜访他。”
    徐庶的推荐。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
    因此刘备就到诸葛亮那里去,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于是刘备屏退随行人员,说:“汉朝
    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覆复,奸臣窃国,皇上出逃蒙受风尘。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和力量,想在天下人面前伸张正
    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义,可是我才识浅陋谋略缺乏,以致失败,直弄到今天(这个地步)。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改变,
    君谓计将安出?”
    您认为(兴复的)大计该怎么制定呢?”
    刘备问计。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
    诸葛亮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曹
    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
    操同袁绍相比,名位低贱,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终于打败了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是时
    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机有利,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控制着皇帝向诸侯
    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发号施令,这实在是不能同他较量的。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
    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
    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它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
    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
    而刘表却没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形势给您提供的机会,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益州地
    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
    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个富饶的地方,高祖凭借着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
    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
    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
    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
    到一位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又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接纳英雄,思慕贤才
    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
    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二州,守住险要的地方,与西边的各少数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
    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内部革新政治;一旦形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
    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
    队向中原进军,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打出秦川,百姓谁能不拿着饭食水酒来迎接您呢!如果真
    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诸葛亮出策。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先主说:“好!”从此以后刘备与诸葛亮的友情一天比一天地亲密起来。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
    关羽、张飞等很不高兴,刘备向他们解释说:“我有了孔明,就好比鱼儿有了水一样。希望
    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各位不要再说什么了。”从此,关羽、张飞就不再说什么了。
    写刘备劝关、张要信任诸葛亮。再次侧面表现。
    赏析:
    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报负。第二部分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此处惜墨如金,用笔洗炼。第三部分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第四部分是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
    本文以十分洗练的文笔,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是正面描写。“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以下都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躬耕”是表面现象,“自比于管仲、乐毅”才是诸葛亮的真正抱负,然而“时人莫之许也”。这就从侧面否定了正面。但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又从侧面肯定了正面。然后,借徐庶的口进—步肯定诸葛亮为“卧龙”,再次侧面肯定了正面。可是刘备却说:“君与俱来。”可见,刘备还是不以为然,又从侧面否定了正面。徐庶却说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只能“就见”,不能“屈致”,则又从侧面肯定了正面。
    第3段写刘备三顾茅庐痛陈隐衷的情况,表面上写刘备,实际上仍是侧面写诸葛亮。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可见他的志向并不在于君临天下,而在辅明君复兴汉室。刘备叹惜“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诸葛亮深有同感;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精神,使诸葛亮激情奋发。这是他俩政治结合的基础,而刘备“总揽英雄,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诚恳求教,更使诸葛亮不能不动情,这时,他确认刘备是自己心目中的明君,因此才有著名的隆中对策。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为文章的“蓄势”内容。下面是诸葛亮的大段对策,是文章的高潮。诸葛亮隆中对策有两点是最可贵的:实事求是和强调人的因素。诸葛亮首先总论天下形势是“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只要有实力,就可以称霸一方。这是当时存在的事实。然后,在众豪杰中举出曹操和孙权来分析。诸葛亮针对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实际情况,告诫刘备实在不可与曹操争锋。而曹操的实力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诸葛亮认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语气侧重指出了在“人谋”的正确。这里,诸葛亮也指出了人的因素所起的作用。从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实际情况出发,诸葛亮制定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方案。在制定这一方案时,主要也是从人的因素来考虑的。诸葛亮在分析曹操和孙权的情况以后指出:刘备只有在曹操、孙权的势力范围之外谋出路——首先夺荆州这个“用武之国”和“沃野千里”的益州。诸葛亮制定这一方案时,更充分地考虑到人的因素:荆州的刘表“不能守”:益州的刘璋又“暗弱”;汉中的张鲁不知爱抚人民,有本领的人都不想为他出力而“思得明君”。这就提供了夺取荆、益的客观条件。夺取了荆、益以后又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认为,必须努力壮大自己,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对此,他充分肯定了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的优点,告诉刘备在夺取了荆州、益州以后要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接着又用“跨”、“保”、“和”、“抚”、“结”、“修”6个字把基本的内政外交政策准确、生动地概括了出来,十分深刻。下一步。在天下有变的时候,则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击,北伐曹氏。诸葛亮最后总结说:“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历史证明,他的设计是正确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正体现在这里。这既缺实力又无地盘的刘备来说,当然是正中下怀。所以“先主曰:‘善’”。这番对策分析透彻,逻辑严密,语言畅达,从中可以想像到诸葛亮讲话时意气风发的神态。对策本身那不容置疑的力量更足以证明诸葛亮自比管;乐并非妄说。此段仍扣紧“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一句,是正面描写,也是文章的高潮。至此,这位年轻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十分鲜明地呈现出来。
    然而,关、张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情好日密”,却“不悦”,刘备便对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一反一正,犹如高潮之后的余波,把诸葛亮的形象映衬得更加光彩夺目。
    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在本文中主要是从他那一大段对策中体现出来的。但如果只有那段对策,仍不能深刻地塑造人物形象,此文之妙就妙在对策之前有“蓄势”,对策之后有“余波”,同时又从侧面和反面反复地衬托渲染。相辅相成。这样,诸葛亮的形象便栩栩如生了。
    阅读实践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选自《隆中对》)
    1.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之: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B.乎:将军岂有意乎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而:则名微而众寡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D.于:曹操比于袁绍信义著于四海
    2.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尽:利尽南海,东连吴会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B.将: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C.国:国险而民附此用武之国
    D.众: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3.加字变双音节词有误的一项是()
    A.非惟(惟一)天时,抑亦人谋也B.挟(挟持)天子而令诸侯
    C.此殆天所以资(资助)将军D.刘璋暗弱(懦弱)
    4.下面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自董卓已来B.操遂能克绍
    C.不可与争锋D.贤能为之用
    5.对下面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抑亦人谋:也是人的谋划得当。B.西和诸戎:和西部各族处好关系。
    C.不知存恤:不知道爱抚、爱惜。D.总揽英雄:广泛地罗致各种人才。
    6.翻译。
    ①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②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7.列举。
    ①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
    ②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战略方针是:
    8.将文段分为三层并在下面横线上写出各层内容,以显示诸葛亮严密的推理。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二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子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巳。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几,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帐然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刘备立即吩咐备马。张飞说:“这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叫呢?”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奋进屋至中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又看见一少年正在读书,一问才知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住处与隐士弹琴下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预测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刘备无奈,只好留下一封信,与关、张怏怏而归。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冈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不高兴。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我想诸葛亮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哥哥怎么被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位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过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文王尚有如此敬贤,你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刘备吩咐关张二人在门外等侯,自己、轻轻走进去,恭巷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处站了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天下大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诸葛亮见他态度十分诚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根据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28回改写)
    1.用10字以内的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2.根据本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试简析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①刘备:
    ②关羽:
    ⑧张飞:
    3.《隆中对》一文中与本文加点部分“诸葛亮一番议论”的内容是:
    4.文中第一段中写童子说:“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试联系全文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5.读了全文,请你任选角度,就刘备或诸葛亮的作为,谈谈你的看法。
    自主探究
    【探究导向】
    《隆中对》中,诸葛亮说:“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此前,袁绍集团在董卓集团被消灭后是北方最大的军事势力,但曹操在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战中击败了他。“官渡之战”是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请查找相关资料,或请教历史老师,了解这个故事的始末。
    【探究心得】
    第24课出师表
    阅读要点
    【语言卡片】
    1.生字
    cú殂zōu诹zhì陟wěi猥nú驽dùn钝
    2.雅词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光:发扬光大。
    恢弘:发扬扩大。也作“恢宏”。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妄自菲薄:随意地看轻自己。
    陟罚臧否:奖惩功过、好坏。
    裨补阙漏: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攘除奸凶:铲除奸邪的敌人。
    察纳雅言: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
    斟酌损益: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3.通假字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句意:一定能帮助补救缺点和疏漏,得到广泛的好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检”,挑选。句意:因此先帝选拔他们来留给陛下。)
    4.古今异义词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是指品质低劣、下流。句意: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降低身分屈尊自己。)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时”的意思。今义是指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句意:这真是形势危险急迫、国家或存或亡的紧急时刻了。)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痛心遗憾。今义是指十分憎恨。句意:没有一次不对桓帝、灵帝(的失败)而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感激:感动。今义是指激动感谢。句意:(先帝)三次到草庐来拜望我,问我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开张:扩大。今义是指商店开始营业。句意:确实应当广泛听取意见,发扬先帝留下的好作风;扩大有志气的人的勇气。)
    5.判断句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者,……也”表判断语气。句意:可是侍卫大臣们在宫廷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在边境上不怕牺牲,原来是怀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要对陛下进行报答。)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也”表判断语气。句意: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
    【句段品味】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品味:简析天下大势。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品味:全文主旨在此,句句皆有针对性,实乃作者肺腑之言。
    3.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品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希望刘禅亲贤的恳切感情。作者把亲贤和“汉室之隆”联系在一起,是意味深长的,因为能亲贤才能纳忠谏,能亲贤才能远小人,这样才能保证正确策略的贯彻执行,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
    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品味:作者志趣过人在此。
    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品味:刘备知人在此。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品味:这句话包含着创业艰难的思想,也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忠贞不贰的感情,愿和他患难与共。从字面上看,这句话说的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刘长坂坡之战,当时刘备几乎全军覆没;但实际上也可视为诸葛亮追随刘备创业全过程的概括,感情是极为深沉的。
    7.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品味:诸葛亮对刘备的知遇之恩是铭记在心的,他把北上伐魏、统一中原视为自己报恩的最好方式。这句话是用假设口气说的,即假设伐魏失败,那就是辜负了刘备的深思,就必须治罪,其中包含着一种极深的感恩图报的感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