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妙的白描。 鲁迅先生是白描高手,文中描写故乡萧条衰败的景象可见一斑,“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多么精炼的简笔勾勒,凸现故乡的全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寥寥数笔便能点染明朗神异的背景。“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轻描淡写便为离乡营造一种静谧的气氛。 精辟的议论。 文中的议论深沉而又隽永,让人在脑中时时闪现出思辨性的哲理火花,“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这种富有创意的警句,具有历史的深度,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照亮了读者心中的希望之路,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此外,这些议论在全文中还起到总结收束、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 阅读实践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这来的就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品读首段,简答下面的题目。 ①本段从表达方式来看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 ②本段从结构特点来看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 ③本段从写作手法来看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 2.简述第一段文字从哪些方面对闰土的肖像作了细致的描写?又在哪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闰土“灰黄的”脸色,写他“浑身瑟索着”,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一句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说“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这一句中“涌”字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指出文段中外貌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末段中“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课外阅读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进一少了解鲁迅小说的一贯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作者写“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有两个“偶像”,它们的意思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一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一句中,“他”与“我”分别指谁?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句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的这一结尾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老栓也向哪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愣神置之度外了。他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节选自鲁迅《药》) 1.摘录文中三处精妙的比喻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一句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断一下,文中的“浑身黑色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中的“他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一句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网上下载3—5篇鲁迅先生的小说,看看哪些作品是反映国民的劣根性或者是批判封建礼教制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探究 探究导向 课文中有很多语言值得细细品味。使你真正感受到鲁迅先生这位语言大师的语言张力。比如不少的语言干净利落,轻描淡写却见精神;不少语言精警深刻,振聋发聩却不露痕迹。这些语言,或者是直叙,或者是白描,或者是愤慨中的幽默,或者是不动声色中的呐喊,建议你将这一些语言收集在一起,组成一个语言板块,进行认真的品读,赏析。 探究心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孤独之旅 语言卡片 1.生字 急促cù撩逗liáo狗吠fèi胆怯qiè 掺杂cān给予jǐ肥硕suò撅断jué 嬉闹xī稠密chóu驱除qū戳破chuō 2.雅词 纯粹:不掺杂别的成分,单纯的。 厚实:丰富,富裕。 永恒:永远不变。 企图:图谋,打算。 撩逗:挑逗;招惹。 空旷:地方广阔,没有树木、建筑等物。 蓬松:形容羽毛松散开。 稠密:多而密。 胆怯:胆小,害怕。 嬉闹:嬉戏打闹。 驱除:赶走;除掉。 肥硕:肥大。 撅断:折断。 仓皇:匆忙而慌张。 一落千丈:形容下降得很厉害。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3.精美的叠词句 ①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②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 ③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④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 4.准确的动词句 ①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②言语被大量的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③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④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⑤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戮破了他的脚。 5.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句 ①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开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休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的花纹。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②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这是这里的唯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因晒了一天的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③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④那天则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句段品味 1.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不是大扇面形水流声,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品味: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白描的手法,反复写了“扇面形水面”来渲染画面的单调,船头永远重复的也是单调的水声,文章在描写中反复强化单调,用单调的表象让人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的情绪。这一句话中的“水流的急促有力”表现了船行速度之快,又衬托父子俩的孤寂与单调的心情。 2.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品味:父亲只有不停地向前划船才能平衡他茫然和恐惧的心理,也只有不断的前行才能打消他们的恋家的情绪,这种矛盾的心理揭示得非常的巧妙。此外,这一句还是很巧妙的衬笔,通过写父亲的茫然和恐惧的心理,进一步地表现年幼的杜小康的恐惧。试想,就是一个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的父亲,都会存在这一种特殊的心理,何况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 3.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它们开始觅食。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没有其它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振奋。 品味:此句用鸭子的兴致来反衬环境的单调,用鸭子的无忧无虑来反衬父子俩的茫然心情。鸭子可以随遇而安,而他们父子俩不能,毕竟这陌生的芦荡不会让他们一下子找到家的感觉,只能在不断的前行中寻找着他们的归宿,这种飘泊与停留只能一次次勾起他们对家的怀念。虽然一路上一直伴随着他们的鸭子能引发父子俩的伤感,但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沉闷的流浪增添一点活力与生机。 4.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品味:此句运用形象的比喻,虚实相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杜小康害怕的心理,这是在写杜小康对曾经寄予希望的目的地的感受。芦荡之所以如万重大山,是因为它和万重大山所给杜小康的感受是一样的:透不过气来的单调,孤独。表面上是在写眼前对芦荡的感觉,其实是在写心中对孤独的感受,所以说,围住小船的是芦荡,也是孤独。胆怯的既是残酷的自然,也是迷茫的前途。 5.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品味: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孤独新颖地比喻成“敌人”,用一个“逼”字贴切地表达了父子俩对孤独的独特感觉,“一天一天”呼应“一步一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独感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地加深,其实有时候,人在精神上的空虚比在物资上的贫乏更可怕,更残酷。可以说,此时他们父子俩最大的威胁就是孤独,孤独就是他们最难战胜的“敌人”! 6.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品味:既然走入了那片芦荡,就已经再没有任何的退路,随着日子的一天天流逝,父子俩所能做的,只能是承受孤独,他们别无选择,在孤独无助的人生磨砺中,广阔的大自然成了父子俩唯一的避难所,以它宽阔的胸怀接纳了他们,以它的优美的姿态感染着他们,抚慰着他们那颗孤寂的心灵,使他们在孤独中日趋淡泊、日趋坚定,并渐渐去除了浮躁,走入了一种冷峻深刻的境界,从而父子俩随遇而安,适应了孤独的环境,“不再恐慌”标志着“长大”与“成熟”。 7.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品味:这句话中的“哭”字并不是悲哀意义上的哭。这个“哭”字里面渗透着对鸭子的爱怜之情,更有找到鸭子后的激动之情,因为鸭子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支柱,鸭子的失而复得当然令他激动不已,这是他的激动之哭;这个“哭”字里面还渗透着对自己受伤而没有白费的欣喜之情,对自己能够帮助父亲找回鸭子的欣慰之情。因为他经过与暴风雨的一番搏击,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很好的回报,这是他的欣慰之哭。 8.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的明亮。 品味:此句属于典型的借景抒情,通过对雨后天晴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杜小康找到鸭子后的兴奋和喜悦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了杜小康受过暴风雨的洗礼之后逐渐地的长大的欣慰和赞美之情,这里作者抓住天空的“蓝”和月亮的“亮”进行反复的描写,这种明亮的意象里让少年杜小康确定自己已经长大并坚强了,具有了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而具有一定的深意,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9.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许多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坚强了。 品味:此句与上文杜小康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曾经在梦中因为想家而哇哇大哭,而此时的他已经不再那么脆弱,他在暴风雨的夜晚完成了他成长的加冕礼,他已经在各种磨难里磨砺了稚嫩的肩膀,尤其在心理上,他具备了一个人去承受压力的勇气。他之所以觉得自己长大了,是因为在孤独之中他学会了忍耐,在困难面前学会了克服,在危难之时学会了坚强,在思念家乡中懂得了人生。 10.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品味:文章结尾用鸭的下蛋来形象地暗示杜小康在经受孤独的磨砺后终于长大了,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同时,父亲的这一句话语中含有期盼与喜悦、还有回忆过去时的心悸。这一句话作用有二:一是写父子俩虽然在成长中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回报,有了收获。二是借物写人,托物寓人。这也是一种拟人的手法。这样写,人、物合一,相得益彰,生动形象,很巧妙地点示了文章的主题。 课文赏析 本文是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得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当今的少年们: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锤炼,需要在孤寂中磨练,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第一段)交代小说发生的背景以及杜小康随父放鸭的原因。 第二部分(从“小木船赶着鸭子……”到“……直到明年春天”)写父子俩划船驱鸭背井离乡,在偏远的芦荡边安了家。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部分—— ①(从“小木船赶着鸭子……”到“……都是这一天的重复”)写父子俩离开油麻地途中的见闻和感受。 ②(从“这一天……”到“……直到明年春天”)写父子俩找到目的地,并且安了家。 第三部分(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到“……下蛋了”)写杜小康父子孤独的生活以及杜小康冒雨找鸭的经过,他觉得自己一下子突然长大了。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部分—— ①(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到“……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写父子俩生活的孤独。 ②(从“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到“……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写父子俩冒雨找鸭的经过。 ③(从“鸭们也长大了……”到“……下蛋了”)写鸭群的长大来表现杜小康的长大。 全文具有如下美点—— 出色的环境渲染。 小说的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其中有关鸭群、芦苇荡、风雨的描写占有一定的篇幅。鸭群是杜小康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只能从鸭子的身上得到心灵的安慰,在风雨中见证着他成长的艰辛和喜悦;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出了成人的坚强与勇气,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细腻的心理刻画。 孤独是一个极为抽象的字眼,然而作者却把孤独用文字描摹得可触可感。当小木船行驶在水面上,忽然发现自己已经身在异乡时,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瞬息间就袭遍了他的全身,这种孤独是一种对前方感到的恐惧与茫然,当他们到达芦荡时,使他有一种永远也逃不走的感觉,这又是一种胆怯与恐慌,当他们的语言被大量省略时,又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孤独,他已不堪孤独的重负,当他日甚一日的想家,在夜里哇哇大哭,他已步入孤独的极限。等等这些,一步一步地发展,一点点地加剧,都是孤独的外化,无不有生活的真实,给人一种亲身经历过的感觉。 逼真的细节描写。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如杜小康“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的细节描写的语句读来让人十分感动,仿佛让我们看到杜小康对家的依依不舍,对母亲和上学的魂牵梦绕,对芦苇滩这一孤地的急切逃弃;在小说的尾部也有一次精彩的细节描写:“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写得非常的巧妙,它照应了上文杜小康风雨寻鸭中“芦苇旧茬儿戮破了他的脚”,“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同时再现了杜小康的坚强、成长与收获。那带血的父亲的脚印,那带血的群鸭的羽毛,栩栩如生,余味无穷,让读者浮想联翩。 平实的语言风格。 小说的语言也很值得我们去品味。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的写景状物准确、细致,如“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描写得周到入微;对环境、人物描写的文字也极为精炼、通俗浅显,却表现得生动、形象,且富有深层意义,如“鸭们也长大了”一段,实际上映衬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阅读实践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它们开始觅食。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没有其它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唯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 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月亮从河的东头升上空中时,杜雍和父子俩已经开始吃饭。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 父子俩都不想很快地去睡觉。 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躺到船舱里的席子上。 以后的几天,都是这一天的重复。 1.文段的结构很特别,试将其分为两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何作者要反复地插入对鸭群的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㨔撩逗一个少年的心 思”一句表现出了杜小康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子俩都不想很快地去睡觉”的真正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那天则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1.第一段中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第一段中描写顺序的语言标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析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一句中连用四个“黑”字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一句中连用两个“几乎”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着谈一谈文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仿照第二段划横线的句子中的样式,用“由果导因”的方式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我简直不知道我是怎样才爬上对岸的。更使我丧气的是脚上的鞋子不知什么时候掉了一只。我实在没有勇气重新回头去找那只丢失了的鞋子,可我也不敢回家,我怕妈妈知道。不,我并不是怕她打我。我是怕看见她那双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那双眼睛,会因为我丢失了鞋子而更加暗淡。 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了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我听见妈妈在村口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只是不敢答应。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 (节选自张洁《挖荠菜》) 1.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不敢回家的真正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所说的“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划分第二段的层次,并简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到网上阅读一些关于成长话题的文章,然后谈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付出哪些代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探究 探究导向 成长,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绝非是一帆风顺的,它往往是充满辛酸,饱含痛楚。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孤独,就是生活赋予每个人的一道美丽而残酷的命题。孤独不仅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然,也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需。你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吗?建议你在全班开展这样的活动:①把你的亲身经历过“孤独”的故事在全班进行交流。②每人用“孤独是什么”写一句话,在全班作一次朗诵。 探究心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