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人生的蟊贼 6.关于事业,你有自己的看法吗?请写下来。 自主探究 探究导向 这篇演讲词层次清晰、语言通俗,观点也十分鲜明。在论证“敬业”时,作者有这样一段话:“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看同意哪种观点,并说出自己的理由,然后全班开一次辩论会。 探究心得 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语言卡片 1.生字 嘘叫xū余晖huī灵柩jiù深邃suì 睿智ruì蕴涵yǜn曙光shǔ鞠躬jū 2.雅词 陨落:(星体或其他在高空运行的物体)从高空掉下。 荣耀:光荣。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弥留:病重快要死了。 深仇大恨:极深极大的仇恨。 登峰造极:比喻达到顶峰。 深渊:很深的水。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诉讼:检察机关、法院以及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解决案件时所进行的活动。俗称打官司。 无恶不作:没有哪样坏事不干,形容极坏。 俯伏:趴在地上(多表示屈服和崇敬)。 凌驾:高出别人,压倒别的事物。 兼而有之: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 浩瀚无际:形容广大、繁多、没有边际。 赋予:交给。 不屈不挠:形容不畏强暴和困难,十分顽强,决不屈服。 侮辱:使对方人格和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污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讥讽:用旁敲侧击或尖刻的话指责或嘲笑对方的错误、缺点或某种表现。 坚毅:坚定而有毅力。 愚昧:缺乏知识,愚蠢而不明事理。 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心平气和: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恪尽职守:能够尽其职守,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猖狂:狂妄而放肆。 先驱:走在前面引导。 3.意味深长的比喻句 ①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 ②他活过的八十四年,经历了登峰造极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时代。 ③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里最初的微光。 ④他的武器是什么?这武器轻如和风,猛如雷电——一支笔。 ⑤他孤军奋战,打了响当当的一仗。 ⑥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⑦权杖和刀剑已告折断,光明将取而代之,也就是说权威变成自由。 ⑧既然黑夜出自王墓,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4.整齐有力的对称句 ①长寿的岁月,等身的著作。 ②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 ③一边有同时代人和后代的欢呼和赞美,另一边有对他怀有深仇大恨的旧时代的洋洋得意的嘘叫和仇恨。 ④他行使过一个职能,完成过一项使命。 ⑤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 ⑥文明过去曾服从武力,文明以后将服从思想。 ⑦对于强者,他是嘲笑者;对于弱者,他是安抚者。 ⑧他使压迫者不安,使被压迫者安心。 ⑨以嘲笑对付权贵,以怜悯安抚百姓。 ⑩人民只有法律,个人只有良心。 ○11俯伏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 5.气势磅礴的排比句 ①他孤军奋战,打了响当当的一仗。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 ②他教导人,安抚人,教化人。 ③他承受了一切威胁,一切侮辱,一切迫害,污蔑,流亡。 ④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强,以真理战胜愚昧。 ⑤让我们转身望着这个死者,这个生命,这个伟大的精神。 ⑥让我们向其他的思想家讨教,向这些光荣的伏尔泰的助手讨教,向卢梭、向狄德罗、向孟德斯鸠讨教。 句段品味 1.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 品味:“一百年前的今天”紧扣文题中“逝世一百周年”,“巨星陨落”比喻伏尔泰的溘然长逝,高度评价了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地位。 2.他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他行使过一个职能,完成过一项使命。 品味:“一个世纪”指伏尔泰所处的那个风云激荡的18世纪。后面的句子“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很好地为“世纪”作了逻辑上的阐释。同时,“世纪”一词还包含着伏尔泰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思想整整引领了一个世纪的深刻含义。“职能”与“使命”照应前文的“培育良知,教化人类”。 3.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品味:“过去”象征着黑暗与邪恶,“未来”意味着正义与光明。伏尔泰受到“过去”的诅咒与“未来”的祝福,正反衬出他与黑暗势力的势不两立,他对世人的启蒙硕勋。所以说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4.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里最初的微光。 品味:伏尔泰出生于1694年,正是所谓的“伟大的世纪”的路易十四的世纪,也是封建贵族和高级僧侣联合专制的势力最盛的世纪。所以说“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伏尔泰卒于1778年,之后不久的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推翻了。所以说“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里最初的微光”。 5.他孤军奋战,打了响当当的一仗。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 品味:一连串的排比,歌颂了这场伟大战争的意义。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富有耐人寻味的意义。“思想”“正义”“反压迫”等词,都蕴涵着启蒙运动的精神实质,即“把人的尊严”赋予黎民百姓。伏尔泰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著作和思想,还包括他积极投身现实的、为一个个受迫害者辩护的具体斗争:“他为西尔旺和蒙巴依斗争,如同他为卡拉斯和拉巴尔斗争;他承受了一切威胁,一切侮辱,一切迫害,污蔑,流亡。”正是思想启蒙与现实关怀,使得这一仗是“响当当的一仗”,是“一场伟大的战争”。 6.这微笑有时变成放声大笑,但是,其中蕴涵有哲理的忧伤。 品味:“高处不胜寒”,这忧伤,也许来自一代精神巨人缺少知音的孤独,也许来自改造社会与人心的艰难的体悟,从更人性的角度对“微笑”进行了剖析。 7.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品味:伏尔泰的微笑,是对愤怒情绪的超越,是看透一切尘嚣之后的宽恕与安详;是对权贵与压迫者的嘲笑、讥讽,是比对手站得更高的俯视、轻蔑;对弱者与被压迫者的微笑、安抚,是最为真挚的仁慈与博爱。他用智慧的微笑,“照亮真理,正义,仁慈与诚实”,把迷信和丑恶照得透亮,催生出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黎明的曙光”。 8.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 品味:思想取代武力成为“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意味着人民普遍地觉醒,再也不会盲目地臣服于权威与专制,人间的最高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这句话揭示了启蒙思想家的毕生追求与巨大贡献。 9.让他们面对策划战争的君主王朝,公开宣布人的生命权,良心的自由权,理性的最高权威,劳动的神圣性,和平的仁慈性。 品味:前文中“培育良知,教化人类”里的“良知”与“教化”就是“理性”,“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概念,是认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意义及局限性的关键。在启蒙运动之前,西方人还活在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的阴影之中,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虽然对其有所冲击,但还未能从根本上摧毁神权和王权的强大统治,“人的尊严”还未能真正确立起来。正是以伏尔泰为领袖的一代启蒙思想家,才颠覆了宗教神权与世俗王权的“不证自明”的“合法性”,要求把一切都放到人的“理性”面前审判。及至19世纪初,雨果这一代人仍然把“理性”奉为无上权威,所以他才在演说最后大声疾呼“理性的最高权威”。 10.既然黑夜出自王墓,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品味:这句富有激情的生动呼告,表现出雨果与黑暗势力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同时也暗示着:长眠于坟墓中的伏尔泰,他曾经催生出“黎明的曙光”,无论曾经怎样被黑暗湮没,最终都将在人类历史上大放光彩。这句话,极其巧妙地呼应着演讲开头的“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里最初的微光”;而且把18世纪与19世纪,把整个人类解放的光辉历程,都融合在一起。 课文赏析 这是一篇激情澎湃的演讲稿。是在“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与世长辞一百年后,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维克多•雨果站在纪念伏尔泰百年冥诞的讲坛上发表的演说,这篇演说有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有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有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和对良知的呼唤。 文章思路清晰、脉络分明,可以将文章划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高度评价了伏尔泰世纪性的贡献。 第二部分:(从“各位先生,在大革命前”……到“于是,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回顾历史,具体论说伏尔泰对人类思想上的卓越贡献和他伟大的人格给人类的影响。 ①(从“各位先生,在大革命前”……到“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写伏尔泰思想上的贡献。 ②(从“我刚才用过两个字,微笑”……到“于是,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写伏尔泰的人格魅力。 第三部分:(从“各位先生,只有希腊、意大利和法兰西享有以人物来命名时代的特权”……到“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号召人们捍卫自由、追求真理。 本文具有如下特点: 立场坚定。演讲稿在立场问题上决不能含糊,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鄙弃什么、呼唤什么都应该明朗。这篇演讲词热情颂扬了伏尔泰先生的思想及人格力量,讨伐了十八世纪欧洲社会里强大的神权和王权。对伏尔泰先生的评价,用了“巨星”“荣耀”“曙光”“伟大”“英雄”“不屈不挠”“坚定不移”“心平气和”“深邃”“睿智”“肃然起敬”等词语,表明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人类先贤的礼赞。而对那个社会及一部分与“自由”“真理”不合拍的人,用了“轻薄无聊”“凄惨忧郁”“暴君”“凶神”“无恶不作”“欺上媚下”“凌驾”“虚伪”“狂热”“阴险”“威胁”“侮辱”“迫害”“污蔑”“流亡”“野蛮”“黑夜”“坟墓”等感情色彩鲜明的贬义词,予以坚决的鄙弃和否定。 激情澎湃。文章充满发自内心的昂扬的激情。在句式上多用短句、对称句、排比句。如回顾历史的时候,有这样一组连续短句设问:“而在那个阶段的人类社会,人民是什么?是无知。宗教是什么?是不宽容。司法是什么,是没有公正。”矛头直指伏尔泰所处的神权与王权统治的十八世纪。而评价伏尔泰用如椽巨笔战斗时,用了这样两组排比句:“他承受了一切威胁,一切侮辱,一切迫害,污蔑,流亡。”“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整齐的句子形成强大的抒情气势,极富感染力。除了句式,人称的巧妙变化也为作者情感的抒发提供了帮助。贯穿全文的几乎都是第三人称,作者一般用“伏尔泰”“他”。但在作者演讲基调渐趋平和,回顾历史后,作者自然地转为了第二人称:“于是,伏尔泰啊,你发出厌恶的呐喊,这将是你永恒的光荣!”“于是,你开始和过去打一场可怕的官司,你为人类的诉讼案辩护,驳斥暴君和凶神,你胜诉了。伟大的人物,你要永远受到祝福。”好象直接面对伏尔泰,将崇敬之意、礼赞之情抒发得更直接更强烈。 语言诗意。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雨果在这篇演讲中很好地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语言风格。任何一种语言风格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思想和感情为基础的,浪漫主义的语言也不例外,在本文激情洋溢的语言背后,是雨果对黑暗现实与不合理制度的尖锐抨击,对人道主义的热切呼唤,而其语言本身,则体现了对比鲜明、文采飞扬、比喻生动、渲染夸张等特点。例如:“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里最初的微光。”“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对于这些语言,应联系背景来品味,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美感和激情。 阅读实践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生的。他走的时候有长寿的岁月,有等身的著作,还挑起过最荣耀的、也是最艰巨的责任,即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在他弥留之际,一边有同时代人和后代的欢呼和赞美,另一边有对他怀有深仇大恨的旧时代的洋洋得意的嘘叫和仇恨,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他行使过一个职能,完成过一项使命。很显然,他生来就被选定从事这件借助他在命运的法则和自然的法则中最高尚的愿望所完成的事业。他活过的八十四年,经历了登峰造极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时代。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里最初的微光。 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大意。 2.“等身的著作”意义为 3.“过去”象征 “未来”象征 4.“他是一个世纪”隐含的深意是 5.“摇篮”和“灵柩”分别照应前面的词和。 6.从语言的角度,任选一点对文段进行赏析。 二、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托尔斯泰的追求 杨牧之 今天去访问托尔斯泰故居。这是我心仪以久的地方。到了俄国,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 早上很早就上路了,车刚刚开出二十分钟,便下起雨来。这雨时大时小,一直下到我们下午六点钟回来。 托尔斯泰庄园,名字叫雅斯纳雅•玻里亚纳,离莫斯科200公里,在图拉城郊20公里处。 庄园远看是一片非常美丽的森林。粗大的桷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高大俊美。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好象散落的水晶。散发着草香、泥土香的空气,延伸至村外的林荫道,让人轻松愉快。四周有河流环绕,还有几个小的湖泊,湖边停靠着捕鱼的木船。 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与森林合为一体,很美。“雅斯纳雅•玻里亚纳”,在俄文中是“明亮的林中空地”的意思。据介绍,在这片大森林里,只有托尔斯泰的故居这块地方能照进阳光。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绿叶,洒向空地,明媚灿烂。 看到这样的环境,我第一个念头就是,难怪托尔斯泰离不开这个庄园。读大学时,他住在喀什姑妈家,每到夏天放假就跑回来;在高加索当兵,在国外旅行,对看到的社会种种不合理的事情深恶痛绝,一回到他的庄园,就心情舒畅了。当他们几个兄妹分配财产时,托尔斯泰只要求把这个其他几个兄妹不感兴趣的雅斯纳雅•玻里亚纳留给自己。尔后一生基本上没有离开这个庄园。 最让我吃惊的是托尔斯泰的墓地。在庄园林子深处的一条小路边。一棵大树,是橡树。一小片草地。一个长方形的坟丘。高不到一米,长有两米多,宽也就一米,整个坟墓长满青草,与周围草地连成一片。不知道的话还以为是草地上的一个土堆,也长满了草。没有石碑,没有任何标记,如果没有人指示我们,怎么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伟大的托尔斯泰的墓地。据说,是遵他的遗嘱这么做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