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赏析 一、全文的大致内容和思路。 文章第1段提出谈论的话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2、3段,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作者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察,即实验,恰恰是一致的。但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第4、5段。举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证明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第6——10段,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作者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 第11、12段,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是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考试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措。二是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13段,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一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二是应付世界环境也不可缺少。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结尾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二、全文的写法及语言特点。 本文是丁肇中一个报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1.扣题开谈,适时立论。 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2.思路清晰,说理缜密。开篇针对中国学生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主体部分先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从而指出现代学术的基础。然后讲道理、摆事实,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再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和中国学生的弱点几方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结尾部分再次强调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表达了良好的愿望。全文条理清晰,说理细致严密。 3.风格朴实,方法灵活。 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具体说来,本文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引经据典。本文引用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材料,显示出作者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如,文章开头就引用了《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 ②正反举例。作者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具体见下表: 列举事例阐述道理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反面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正面事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田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面事例 这样,用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显得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③运用对比。为了证明观点的需要,文章某些地方还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如第2、3段,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现代学术的基础是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有力地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 阅读实践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的开头一句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来进行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什么是实验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丁教授认为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科学的助产婆 邓琮琮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高等院校的一批大学生们独树一帜,以19世纪名将布尔巴基的名字命名,组成了一个新数学学派——布尔巴基学派。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雄心勃勃,一心要以结构的观点来统一和概括全部现代纯粹数学。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他们决定,任何一种新观点提出之后,都必须在内部经受一次学术战争的考验,只有在讨伐中幸免于难者方可公之于众。 1934年,这个学派在第一次碰头会上,将当时已有的一切数学知识按照结构主义的观点重新加以分类,然后拟定出一本书的模糊提纲,交由一个成员负责起草初稿,约定在下一次会上向全体成员大声朗读。任何一个担当此任的成员都非常清楚,他的初稿将会成为众矢之的,真正的成果要诞生在这些被攻击得千疮百孔、体无完肤的初稿之后。 学派每年聚会两次,每一次都吵得天翻地覆,旁观者犹如置身于一群疯子之中。批评是如此的残酷无情,反驳者也当仁不让,半通不通的思想、不充分的自我批评、过分的自信和妄自尊大在这里都无可逃遁其形。神经脆弱一点的人下次不敢再来。直到最后,一切归于平静,人人面带笑容,再见那份初稿已是满地碎片,原来的提纲全部被推翻,又一个“倒霉蛋”被指定为下一稿起草人。 1939年,以布尔巴基署名的《数学原本》第一卷诞生了,以后几乎每年一卷,数十年不辍,每一本书都要经过炼狱一般的考验,少则五六次,多则十几次,无一幸免。其中历经的磨难,只有学派内部的人才能体味得到。 集体的努力,一丝不苟的精神,使布尔巴基学派以严谨、细密、清晰的特点著称于世,它使法国数学界在遭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性破坏,大大落后于德国、俄国和波兰的情况下,很快上升到世界数学界的前列,并培养出韦尔、迪厄多内、谢瓦莱、德尔萨特、嘉当等一批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令世界数学界为之瞠目。 学派的活动以对内合作对外竞争的形式极大地促进和丰富了各个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为这些学科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杰出的科学人才。 丹麦哥本哈根学派,以玻尔—玻恩—薛定谔—海森堡形成的核心链,吸引了世界上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投其门下,没有他们的顽强努力,就没有后来量子力学的诞生;布鲁塞尔学派的普利高津等人,在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和热力学方面不懈研究30年,使我们今天得以知晓什么是耗散结构理论。除此之外,美国的贝尔电话实验室一直贯穿着爱迪生开创的发明传统;英国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始终保持着卢瑟福的研究精神;德国哥丁根学派从高斯—黎曼—克莱因到希尔伯特,一直处于近代数学的主导地位……无一不是硕果累累人才济济。 美国社会学家朱克曼曾对3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过分析,发现出身名门——跻身于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团体,得到过教师指教者颇多,仅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就诞生过17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应了著名物理学家卡皮查的一句话:大科学家是大科学家培养出来的。 物理学家海森堡有过一番很有见地的感受:科学扎根于交流,起源于讨论。 在科学成长的过程中,时间或短或长,问题或隐或显,通力合作的学派常常是一项成果诞生的最好的助产婆。 (选自《科学与生活》1998年第9期) 1.第一段文字中加点内容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的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采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一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用一小段话概述布尔马巴基学派的事迹及成就。(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说说你读了本文之后所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