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初三语文上册基础知识及练习题全套5(8)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三、尖锐泼辣,犀利有力。
    本文的论述语言保持了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泼辣、犀利、有力,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意味,感情色彩浓。本文批驳的错误言论,对于抗日前途散布悲观情绪,实际上是混淆是非,诋毁民族精神。对于这种反动言论,理所当然要采取严正的态度,痛加批驳。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而且睿智闪烁、机趣横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锋芒。
    四、又驳又立,逻辑性强。
    这篇驳论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从驳斥对方的论证入手,从两个方面批驳对方论点。又“驳”又“立”,二者紧密结合,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一是直接批驳部分,就对方的事实论据加以剖析,从而揭露“一部分人”(悲观论者),他们对民族悲观失望,“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二是正面立论也是间接批驳。摆出历史和当今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批驳了对方的谬论,鼓舞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最后从立场观点上作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本文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这种悲观论的要害是从部分事实中概括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其论据也是事实,错误在于这些事实论据只是一部分事实,不是全部事实的总和,不能一概而论,加于全体。正如鲁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阅读实践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联系上文,加点的“这一点现象”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的“中国人”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有嘲讽力量的两个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生路……”中“一个转身”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麻醉着自己”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段从驳斥对方的()入手,分析对方的()不能证明对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说说文段的语言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在最后一句话下加了点,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