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初三语文上册基础知识及练习题全套5(7)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课文赏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诞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他以鲜明的爱憎,强有力地批判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论调,无情地揭露与抨击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投降、自欺欺人的无耻丑行,同时又无限深情地热烈讴歌了人民大众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战斗精神,给那些往中国人民脸上抹黑的家伙以当头一棒!
    一、结构缜密,层次清楚。
    全文的大致内容和思路是:
    文章第1段摆出对方论据,第2段紧接着摆着对方论点。第3至5段,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它们不能证明论点。他们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是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发展着“自欺力”,因此现在叫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只是为了掩盖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心态。这是直接批驳。接着,作者在第6至8段,另立一个与对方论点对立的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第6段承上启下,正面立论,第7至8段热情歌颂富于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从而驳倒对方。这是间接批驳。第9段是结论,照应题目,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课文段与段、句与句、部分与部分之间衔接自然,勾连紧密,层次推进,无懈可击。例如,第3段开头“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这一句上承第1、2段对方的论据和论点,然后进行批驳。又如,在直接反驳部分与间接反驳部分之间,安排第6段作过渡段:“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而转向正面歌颂,作间接反驳。
    二、立场鲜明,爱憎分明。
    文章的前半部分表示的是对那些对国家丧失信心、卖国投降、自欺欺人的人深恶痛绝,是犀利的讽刺和无情的嘲笑;而后半部分,却是对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的衷心爱戴,无比崇敬,是热情似火的讴歌。一曲高亢激越的“脊梁颂”之后,便热情赞颂中国共产党人“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在那样严重白色恐怖中写得这样字字含情,句句有意,寄托着这位伟大革命作家的钦佩深情,是何等难能可贵!犀利如刀与热情似火,是两种不同的情感状态,却又和谐地统一在一篇优秀杂文里,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这篇杂文运用了许多“人”字句。如:
    1.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
    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中国人”指广大人民。
    5.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有益贡献的知识分子。“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6.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一类的人们”指上边所说的“埋头苦干的人”等几类人。
    7.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一部分人”即少数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8.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中国人”指除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广大的中国人民。
    这些“人”字所指各不相同,但都无不寄予着作者强烈的褒贬、分明的爱憎感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