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不合逻辑 1.强加因果 例:因为今天是周末,语文老师们还是来到了单位工作。/我厂今年重视了产品数量,所以产品质量下降了。 所谓的强加因果,就是两件事情本来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却硬是加上了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文老师们来工作"和"产品质量下降了"的原因不能推出"今天是周末"和"今年重视了产品数量"。可以说"虽然今天是周末,语文老师们还是来到了单位工作";"我厂今年一味重视产品数量,导致了产品质量的下降"。 2.前后矛盾 例:他的父亲仍然健在,享年83岁,精神尚佳。 "享年"是指死者一共活的岁数,而第一句说"他的父亲仍然健在"。这两个概念显然矛盾了。 例: 去年美国《福布斯》杂志把你排为国内第二首富,你觉得准确吗? 既然是"首富",就是"最富"、"第一富"的概念,显然不可能存在"第二"的问题。 3.概念误用 例:农场决定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 "棉花"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在"经济作物"的概念里面,是从属关系,两者不能并列。 例:出席这次铁路职工代表大会的有青年工人、老工人和妇女。 "青年工人"和"老工人"是按年纪分的,而"妇女"是按性别分的,划分标准不同,其中也存在交叉(并没有说青年工人和老工人里没有女性),无法与前两者构成并列关系。 4.主客倒置 例: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不是我们对于比较文学陌生,而是比较文学对于我们陌生。 例:法院日前审理了一起因一句脏话引起的赔偿案,大家都为这一家人为老不尊,为幼不敬的行为所不齿。 "为……所……"是典型的被动标志,就表示"被……怎么样",显然这里想表达的是大家不齿这一家人的行为,发出"不齿"这个动作的得是"大家"而不能是"行为",不能说"大家被这家人的行为不齿"。 5.否定不当 例: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防止""不再"发生,双重否定等于肯定,成了必须要让交通事故发生的意思。多重否定使用时其实很容易犯这个错误,应当注意。 例:难道你能否认你不应该刻苦学习吗? 反问句也是一种否定的形式。这里"难道……吗?""否认""不应该",等于否定了三次,双重否定等于肯定,这里最后还是否定的意思,即你不应该刻苦学习。正好说反了。看到反问句时,应当注意一下是不是存在这个否定不当的问题。像这里,如果不用反问句,语意反倒是恰当的。 6.前后失衡,缺乏照应 例:越来越多的农村干部认识到,交通是否方便,是招商引资一个重要条件。 "招商引资的重要条件"是"交通方便"而不是"交通是否方便",这就是典型的两面对一面的错误,前后失衡。 例:一个人能否约束自己的言行,不但要靠严明的纪律,还要靠自身的品德修养。 前一句"能否"说了两面,而后半句"严明的纪律和自身的品德修养"都是单面的,对应不起来。要修改的话,可以说"一个人能否约束自己的言行,要看纪律是否严明,自身的品德修养是否良好",也可以说"一个人约束自己的言行,不但要靠严明的纪律,还要靠自身的品德修养"。不是两面对一面就好,注意这个前后平衡的问题。 【例题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法问题的一项是( ) A.那时候,报纸和我的接触机会是很少的。 B.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人否认,素质教育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C.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D.在前一阶段外语学习中,由于我重视了读、写练习,因而忽视了听、说能力的训练。 【答案】 B 【解析】 A项主客倒置,应该是"我和报纸接触"。"我"是主动,"报纸"才是被动。C项前后矛盾,既然是幸免,就没有死,又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显然是不合理的。D项强加因果,重视读写练习不能成为忽视听说能力的原因,两者并没有必然联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