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初三语文上册基础知识及练习题全套1(4)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昏晕:头脑发昏。
    树篱:用树密植而成的围墙。
    沉醉:大醉,多用于比喻。
    盛夏:夏天最热的时候。
    豪华:(建筑、设备或装饰等)富丽堂皇;十分华丽。
    消逝:消失。
    栖息:居住(多指暂时的)。
    幽暗:昏暗。
    喧响:声音大而杂。
    沉寂:十分寂静。
    欢嚷:欢叫。
    沉浸:浸入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飘荡:随风飘动或随风浮动。
    仿佛:似乎;好像。
    3.提挈巧妙的句子
    ①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③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4.诗意浓郁的句子
    ①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
    ②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③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
    ④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5.妙用动词的句子
    ①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②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③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句段品味】
    1.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品味:从内容上看,作者把蝈蝈和蛐蛐比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比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流露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从结构上看,这句诗领起了写蝈蝈欢唱的内容。
    2.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在新割的周围的树篱上飘荡,/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品味:“骄阳”“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树篱”等景物描写展现了夏天的勃勃生机,烘托了蝈蝈叫声的美妙,传递了作者的喜悦心情。“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这一感叹的诗句,写出了蝈蝈的乐音的优美动听,流露出作者对“蝈蝈”这一大自然的歌手的赞美之情。
    3.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品味:蝈蝈这位大自然的歌手沉醉在盛夏的豪华里,尽情地歌唱,尽情地喜悦,尽情地栖息。这几行诗从蝈蝈的角度写出了夏天之美,自然之美。
    4.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品味:这句诗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相照应,共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情之情。这句诗用两个短句构成,外加一个语气词“呀”,所表达的感情更为充沛。这句诗领起了写蛐蛐欢唱的内容。
    5.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品味:“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这两行诗在诗人的联想中,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在诗人的心灵中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6.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品味:“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等语句,借白天的喧响、热闹、欢嚷衬托了夜晚的沉寂、静谧,不言静而静自现。悄悄流动的河水、幽暗的松林、夜莺、长脚秧鸡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妙的图画,极富田园气息。
    7.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品味:“只听得溪水轻轻的歌唱”一句以动写静,愈见其静,具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妙。“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披上银装”一句写出了夜的柔和、美丽。这几行诗用听觉、视角写出了夜晚的宁静,描绘了一幅温馨美妙的画面。
    8.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品味:诗人描写了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的情景,写出了美丽月夜,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9.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品味:“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与第二节诗的内容构成反复,“大自然沉浸大梦乡”与第一节诗中的“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形成照应。这些诗句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的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与律动。
    【课文赏析】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也是一首大自然的欢歌。它描写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赞美了大自然的美妙无比,歌颂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这首诗可以分为两节。
    第1—8行诗为第一节。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领以下7行诗,主要写了“蝈蝈的乐音”。还写了“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可喜的草丛”等富有盛夏特色的景物,写出了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喜悦的世界,并以此烘托了“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动听。
    第9—14行诗为第2节。用“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领起以下5行诗,主要写了冬日的“蛐蛐的歌儿”。“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等语句写出了冬天严酷冷清的景象,“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语句表现了家中的温馨气氛,并以此衬托了“蛐蛐的歌儿”的悦耳动听。结尾两行诗通过联想将“蛐蛐的歌儿”与“蝈蝈的乐音”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首诗有如下美点。
    一是美在构思精巧。这首诗虽然十分短小,但构思却颇为讲究。先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点明主旨,引出了关于“蝈蝈的乐音”的描写;再用“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点明主旨,引出了关于“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最后通过联想将上面的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如诗,歌声不断。整首诗层次井然,浑然一体,别具匠心。
    二是美在以少胜多。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它百鸟千虫的歌唱。但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全诗赞美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机,着墨不多却内涵丰富,有字唯其少、意唯其多的效果。
    三是美在情趣盎然。这首小诗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着墨不多,冬夏两幅小景宛然在目。夏日的草地、篱笆和浓阴,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炉边,把大自然引入静谧安详的境界。这时传来的蝈蝈和蟋蟀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能唤起人一种亲切的回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从炉边就弹起蛐蛐的歌儿”等拟人化的诗句也平添了诗的情趣。
    《夜》这首诗尽情描写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柔适、宁静的心境。
    全诗分为四节。第一节用白天的喧响反衬了夜的静谧;第二节用“溪水轻轻的歌唱”写夜的宁静,用明月的银辉写夜的美好;第三节描写了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总写了夜晚的寂静和月色的美丽。
    这首诗有如下美点。
    一是意境美。诗中描写了银河万点的天河、轻轻歌唱的小溪、浸水的原野、幽暗的松林、皎洁的明月、闪着的银色光芒的青草,这些景物有动有静、有明有暗,有视觉的有听觉的,诗中意境是那么静谧,那么美好,像迷人的梦境,如优美的图画,似轻柔的乐曲,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
    二是构思美。这首诗篇幅很短,构思却颇有讲究。一是运用对比。“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等诗句将白天的喧闹与夜晚的静谧作对比,能给读者不尽的联想。二是巧用衬托。“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以动写静,更见其静。三是妙用反复。最后一节诗与第一、二节诗构成反复,营造了一种无比宁静、优美的意境,使全诗具有一种回环复沓的旋律之美。
    三是语言美。诗中的语言虽不能说是字字珠玑,但的确很美,很有表现力。“悄悄”“轻轻”两个音韵和谐的的叠词都透视出夜的宁静;“歌唱”一词表达了溪水的欢悦;“披上银装”中的“披”折射了月亮的多情;“沉浸”在梦中的“沉浸”写出了大自然的静谧;“银河万点”写出了波光粼粼的情状,这些词语言有形象,有情感,有韵味,读来满口生香,令人回味。
    阅读实践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1.这首诗可以分为两节,请找出能标出诗歌层次的两句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写盛夏的勃勃生机的景象和冬天的寂寞冷清的景象,这与写蝈蝈和蛐蛐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朗读语气。
    ①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的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说说这首诗写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节诗与第一、二节诗构成反复,这样写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析下列加点动词的表达作用。
    ①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浸水的原野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会下列叠词的妙用。
    ①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最后一节诗,改成一段抒情性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又一个五月之夜
    〈俄〉费特
    多美的夜色!温馨笼罩了一切!
    午夜的时分亲爱的家乡啊,谢谢!
    挣脱冰封疆界,飞离风雪之国,
    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
    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颗,
    重新又温暖柔和地注视着心灵。
    空中,尾随着夜莺那婉转的歌,
    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
    白桦期待着,那半透风的叶子,
    腼腆的招手,抚慰人们的目光,
    白桦颤动着,像新娘面临婚礼,
    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
    啊,夜色,你无形的容颜柔和,
    无论什么时节也不会使我厌倦!
    情不自禁吟唱着最新谱就的歌,
    我再一次信步来到你的身边。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两次写到“多美的夜色”,两者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主要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描写景物,请各举一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析诗中感叹号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探究
    【探究导向】
    《蝈蝈与蛐蛐》与《夜》这两首诗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都是外国诗,都是写景诗,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请你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更多的相似之处来。
    【探究心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性练习
    口语交际
    情景之一:
    毛泽东诗词内容丰富,感情充沛,气势磅礴,语言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果有一天,你们小组开展“毛泽东诗词介绍”的活动,你准备怎样发言呢?
    友情提示:
    你应认真阅读大量的毛泽东诗词,并阅读一些评价毛泽东诗词的文章,为发言作好准备。发言的内容就丰厚一些:先简单介绍一下毛泽东诗词的主要特点、艺术价值,再简要介绍一些广为传诵的代表作,还可以赏析一些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总之,你的发言应既有知识性又有吸引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之二:
    《星星变奏曲》一诗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其实许多诗人都在自己诗篇中描绘了美好的理想世界。如果有一天,你校文学社组织一次“诗歌中理想世界”的主题活动,你准备说些什么呢?
    友情提示:
    你可以先朗读一首诗,再联系诗的意象说说描绘了怎样的理想世界,联系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要描绘这样的理想世界,还应说说诗中描绘的理想世界对读者的影响。总之,要让听众随着你的发言走进诗人的心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之三:如果有一天,电视台邀你参加制作一个以“可爱的大自然”为话题的谈话节目,你准备怎样进行即席发言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