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盘点:11首爱国忧民诗词在中考语文中是怎么考的(3)

http://www.newdu.com 2018-11-23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6、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限2个字)。
    雁去。
    7、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7)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8)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9、“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2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11、(1)一个“”字,概括了塞外景色的总体特征;“,”概括描写了边地荒凉冷落的景色。
    (1)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2、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一简要分析。
    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
    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4、这词首融与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
    梦幻(梦境、理想)现实
    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6、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7、为什么说《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号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8、本词上阕描写军旅生活,写了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和沙场点兵等五个画面;下阕描写了骑快马、拉雕弓的战斗场面。
    9、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充分地表达了作者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可怜”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考题集锦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第①段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
    2、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胸襟蓄势。
    3、怎样理解“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话?
    答:作者慨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只希望能早点天亮,反映了作者眼前生活的艰难。
    4、你认为此诗之所以能震撼读者的心灵,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外,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5、这首诗之所以震撼人心,最重要的原因是诗人忘我的精神、博大的胸襟,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诗句,表现出作者在自己生活极度艰难的情景下,依然不忘忧国忧民,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