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初三语文上册基础知识及练习题全套6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黑格尔评培根:“在我们看来,这是培根的特色。他对人的研究要比对物的研究多得多。”
    三、邓拓论读书
    邓拓读书时极重视积累,并要求大家都这样做。他打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方:
    "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带粪筐,见粪就捡,成好习惯。专门出门捡粪,倒不一定能捡很多,但一成了随时捡粪的习惯,自然就会积少成多。知识积累,也应该有农民积粪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不要因为我管的是牛粪,见羊粪就不捡,应该是只要是有用的,不管它是牛粪、羊粪、人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
    对此,邓氏身体力行,积累知识采用笔记法。他随身带一个活页的小本子,读书看报随手做笔记。他半个月读一本天文学,积累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半个月读一本地质学,又积累了一些有用的资料。这样,一年12个月,他就能读24部重要的书,积累的资料就相当可观了。因此,邓拓读书的收获很大,学到的知识扎扎实实,运用起来纯熟自如。在《燕山夜话》一书里,邓拓引经据典,谈古说今,天南海北,信手拈来,显示出渊博的知识积累。
    四、名人挽邓拓
    李苦禅、傅克挽邓拓,联嵌邓之杂文《燕山夜话》:燕山磊落;夜话千秋。
    杨述挽邓拓:丹心共见燕山夜;健笔终存天地间。
    邓拓夫人丁一岚挽邓拓:山海风波,心盟永忆;万家恨雪,云际长明。
    吴作人挽邓拓:话尽燕山,沉诗冤海;胸怀日月,遗惠生民。
    赵朴初挽邓拓:积毁铸奇冤,十年风雨燕山夜;丹心同皎日,千古昭垂赤县天。
    赵丹、黄宗英挽邓拓:悼念故人,一腔直言,竟以身殉;瞻望来日,万种艰难,犹须奋斗。
    佚名挽邓拓:间气钟粤海,却因与古为邻,以忠获罪;直言话燕山,大似骂曹击鼓,照怪燃犀。
    马健民、杨沫挽邓拓:能诗能笔即真才,且休说万古奇冤,燕山夜话;为国为民皆实绩,更那堪一生心事,碧海青天。
    肖克、蹇先佛挽邓拓:乌云迷漫惊奇案,唯罪唯功,青史无情得公论;采翰尽奔警世情,任劳任怨,黄泉闻报慰英魂。
    廖沫沙挽邓拓: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
    单元检测
    一完成下列语言运用题。
    1.选出书写无误的一项()
    A.根深蒂固锲而不舍袖手旁观文采澡饰
    B.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此全神贯注
    C.孜孜不倦狂妄自大不求甚解咬文嚼字
    D.豁然贯通地大物搏前仆后继自欺欺人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关联词。
    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你选择的是B,()恭喜你答对了。()图形B是惟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形容词。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数学使人(),科学使人(),伦理学使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4.选词填空。
    探索探讨探察探求探测
    ①就是说,从()物体而得到知识。
    ②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自己。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④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过程的向导。
    ⑤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这一点非常重要。
    5.品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①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两句本单元教材以外的有关“求知”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模仿下面句子写一句话。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下面一段话,说说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完成下列阅读题。
    (一)《谈读书》(节选)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人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9.文段的结构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段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段的结论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段所用的论证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书啊读书
    ①读书啊读书。自识了字,便年复一年地读着。不记得读没读过“看图识字”,连环画是看过的,对图的兴趣还不如对文字大。读了课文,读了小说,“文革”时读“语录”,此后就什么都读,医书也读,再以后便自己也写了。热衷于买书,买来的书倒不怎么热心读它了。书是借来的好看。直到去年底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分送亲友,很希望他们能读一遍。谁知会不会呢?
    ②人是不可能将书读尽的。有的书可读多遍(比如自己的书),有的书翻一翻就放回书架了,今生今世也许永不读它。读书原是做笔记的,记下让以后的自己读它而不必读原著。后来发现自己并不翻阅笔记,便不做了。这样可读得飞快,读得不累。
    ③所读的书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在床上看完的。这不合用眼卫生守则,但合另外的科学。若身体静了,书才读得下去,读来才有益。何况身体放平,脑中血量充沛,大脑才活跃得起来。
    ④读书就是读书。若读的同时想到升官、发财、中奖、应考,以及什么“颜如玉”的,此书休矣。读通一本书不是容易的事。小时候觉得十分乏味、差劲、恶劣的书,长大或许能(A)。相反,以前曾认为最像样的书,再读或许会冷笑数声。在书中看出意思和看出没意思都不容易。
    ⑤读书不是为了写作。否则,可读的书就非常有限了。所写的东西也非常有限。读得入了神,书中自有分子向脑中运动,不牵强,不突兀。当然,也可边读边想的,想想作者何以要这般写。能作这种触景生情的思想,也是读书的乐趣之一。
    ⑥但最大的乐趣无过于挑剔了。能将一本书读出破绽来,可算是读得入门了,小到找出个错字,大到将一本书据理否决了。我曾当过几天教师,学校不大正规,上课就可以随意发挥。边教课文,边以小人之心将课文的宇词段改上一改,自以为得计,心中有了幸福之感。我改过杜甫的诗,他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采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历来都说写出了李白神韵。我想,将末句中的“臣”换作“爷”就更好了,“自称爷是酒中仙”。……
    ⑦既然不满意别人写的,那就自己试着写写。读书的遗憾也造就作家。
    ⑧读书的困难是借书不易,买书贵而不易,藏书不易。最大的障碍却是读着读着便没了兴致。读书要是不能越读越宽广深入,难免读没了兴致。没了兴致而硬读,则苦不堪言矣。恰如临考的学子,(B)然而怒气冲冲,考完也就完了。
    ⑨人是越来越聪明了,发明了电影,发明了舞会、音乐茶座等等好东西。最好的是发明了电视,有声有色地将故事演给人们看,而且足不出户,如唱堂会。据说在英国,将名著录进磁带的做法时兴起来了。我是个落伍者,既无舞技又不去茶座,连电视都绝少看。在我看来,冬夜躺在被窝中,点一支烟,捧一册好书,身下有条电热毯或脚下有只烫婆于,读到夜深人静,读到东方既白,这便是无上的享受了。……
    14.作者围绕自己的读书生活谈了方方面面的问题。你觉得下面哪种说法最能准确地概括本文()
    A.读书的乐趣B.读书的感悟C.读书的方法D.读书的苦恼
    15.从下面几段中找出能概括该段意思的句子。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④段和第⑧段中各有一处空白,请根据上下文选择下面的词语填空。
    手不释卷爱不释手
    A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①段中说“书是借来的好看。”袁枚《黄生借书说》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请写出《黄生借书说》中的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④段中的“颜如玉”指什么?为什么说读书的同时想到“升官、发财……”此书休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⑥段中的“但最大的乐趣无过于挑剔了”是承接上文哪一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⑦段说“读书的遗憾也造就作家”,你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⑨写电影、舞会、音乐茶座、电视等,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谈到读书“挑剔”的乐趣。作者把杜甫写李白的诗作了改动,你以为改得如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者喜欢“冬夜躺在被窝中,点一支烟,捧一册好书……读到夜深人静,读到东方既白。”说说你的读书习惯并做简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科学是美丽的
    江鸣
    ①科学,是人们对自然、社会本质及运动规律观察、认识、探索与把握,进而形成的客观真理。它以知识的形式积累和传承,成为人类文明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部分。
    ②科学是美丽的,在于它揭示出自然的本质之美,窥探宇宙之奥妙。杨振宁教授曾说过,物理学大师们小心翼翼地揭示出壮丽的自然本质之美时的感受,像构建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大师对那种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的虔诚歌颂。
    ③科学的美丽,在于科学家大多有美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简而言之就是用健全而又深邃的理性之光去烛照人的终极价值的人生态度,其特征是永远将人放在第一位。科学家受到人们尊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不仅有重大科学创新和发现,而且有着勤奋求真、求美的精神,是献身科学精神与良好人文素质兼备的科学家。正如爱因斯坦在居里夫人的悼念会上所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因此,强化人文精神是实现科技进步与道德统一的一条有效途径。
    ④科学的美丽,在于科学家的工作是把真和美统一起来,奉献给人类。科学的本质属性是求真。法国数学家魏尔有句名言:“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必须在两者中间选择时,我通常选择美。”美籍印裔物理学家S•钱德拉塞长提出了科学判断美的两条标准:一是一切绝妙的美都显示出奇异的均衡关系;二是美的各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体现出固有的和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