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初三语文上册基础知识及练习题全套6(14)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句段品味
    1.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
    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品味:三言两语,表现了黛玉对诗的独特见解,讲究意趣,讲究思想内容,文辞格律次之。
    描写出了一个才女的形象。
    2.黛玉道:“……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品味:明贬实褒,借宝钗的嘴,从侧面表现出香菱学诗的入迷程度。
    3.香菱听了,默默地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
    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品味:“出神”说明香菱学诗已是神游其中,物我两忘;“抠土”表明香菱此时呕心沥血,费
    尽心思。全句形象地表现出香菱写诗构思时的专注神态。
    4.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
    品味:此句意味深长,既在旁敲侧击地教育宝玉,又在真心地赞扬香菱,同时也肯定了“苦
    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暗示香菱学诗定会成功。
    5.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品味:日有所思,梦亦同趣。香菱学诗已是如痴如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迷是成功的保
    证。至此,作者用巧妙的方式,交代香菱学诗成功,文章的情节也进入高潮。
    6.你只是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
    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
    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
    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
    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鹃将王右
    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
    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
    品味:此段是全文的纲,香菱读诗,论诗,写诗都是围绕此段进行。首先林黛玉给香菱制订
    了学习计划,也就是安排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这个教学计划讲究了循序渐进,讲究了积累与
    感悟,从写法来看,文章层次安排与黛玉教诗不谋而合,条理分明。文章以后的内容安排也
    全是依此层次,有条不系的将情节推向高潮。
    7.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
    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
    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品味:几句话写的是香菱谈读诗的体会与对诗意的感悟。照应了前文“你是一个聪敏伶俐的
    人”与“领略了些滋味。”说明香菱虽贱为人妾,但她的骨子里却流着诗书翰墨人家的血液,
    有着敏锐的领悟能力,能将诗的意境与画的趣味联系起来。同时也说明了林黛玉对香菱的教
    育初见成效。林黛玉要香菱先读王维的诗,就是要香菱体会情境交融,进入诗情画意。一个
    情节歌颂了一个会教,一个善学,既照应前文,也为后文写香菱梦中偶得作了必要的准备。
    课文赏析
    香菱,原籍姑苏,出身乡宦世家。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薛宝钗的哥哥薛蟠买去做妾,因偶然的机会。香菱得以进入大观园。大观园里宽松的环境,相对民主的气氛,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了香菱写诗的愿望,她向薛宝钗求教遭到宝钗的婉言拒绝。但她仍不死心,又向才女林黛玉求教,课文故事的情节就从这里开始。
    全文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第1—3自然段,主要写黛玉指导香菱读诗。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为第1自然段,主要写黛玉略说律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并强调了“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肯定了香菱的聪明才智,给香菱安排了所读书目的的顺序。主要赞扬林黛玉的见解与善于教育。第二层主要是讨论诗,也就是林黛玉所说的“讲究讨论”。实际上是检查香菱“完成作业”的情况,林黛玉要香菱自己谈对诗的领悟,自己只适时加以点拨,表现了林黛玉善于启发教育。而香菱也不负所望,达到黛玉教育的预期目标,将王维诗中的炼字功夫说得头头是到,还能说出对诗境的独特领悟与理解。
    第二部分是4—8自然段组成,主要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练习写诗的过程。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全部分紧扣“苦志”来构思文章。这一部分按香菱写诗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就是写作第一稿的过程,第一稿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写成的,遭到了宝钗的否定,得到了黛玉的中肯评价。第二层亦即第二稿是在如痴如醉的苦思下完成,被宝钗评价为偏题,林黛玉则评价为只有景色,缺少人的灵性。第三层就是写香菱在阶前竹下“挖心搜胆”终于在梦中偶得,写诗获得成功。
    在写作手法上,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作者正面描写香菱苦心学诗,废寝忘食,茶不思饭不想的痴迷。如“诸事不顾”、“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对灯出神,两眼鳏鳏,五更才朦胧睡去”。另一方面作者又运用侧面描写,借着宝钗、宝玉等人来赞扬香菱的苦学精神。宝钗因和香菱同住蘅芜苑,了解得最多,所借助宝钗来进行侧面描写的次数也最多,如:“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侧面烘托的作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得香菱苦志学诗的形象丰富厚实。
    从人物形象来看,文章主要刻画了林黛玉和香菱两个人物。文中的林黛玉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的好老师。当香菱向她求教时,她快乐的接受。她为了教香菱学诗,首先鼓舞香菱的自信心,然后,帮助香菱制订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又采用了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指导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这里作者把林黛玉的教学过程写活了,一个有诗性、有灵性、有耐性、有经验的好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活灵活现。
    香菱则是一个醉心学诗的好学生的形象。她善于学习,能认真听老师讲课,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重要的是她能将老师所教的知识及时的归纳整理,进行消化,并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与领悟。其次,她能苦心学习,多次的挑灯夜读,多次的茶饭无心,多次的苦思冥想,多次的重新再来,多次的苦心锤炼,终于使她如愿以偿,有了梦中偶得这一成功之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