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初三语文上册基础知识及练习题全套6(7)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品味:这一段叙述的是杨修致死的原因。是曹操与杨修矛盾冲突的直接体现。全段分三层写来,先写杨修所得号令是“鸡肋”,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表现杨修的聪明与思维敏捷。次写夏侯惇“收拾行装”,从侧面表现杨修判断正确。最后写“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既写了杨修聪明,又暗示了杨修的话影响之坏。为杨修被“推出斩之”抹上了重重的一笔。在表现人物的性格上也很有特色。段中杨修那自恃才高,粗疏放旷的性格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作为行军主簿,虽洞晓主帅意图,可在军营中未得任何指示,便收拾行装,使得诸将都涣散斗志,准备归程,确实惑乱了军心。仅此一点,被“推出斩之”也毫不冤枉。何况还有其他原因呢?另外,夏侯惇一句“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是在赞扬杨修,也是在宣判杨修的死刑,试想,曹操奸雄如此,怎会允许有事事都测得自己心思的人在身边存在?
    课文赏析
    《杨修之死》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原因。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也表现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叙述情节,来刻画人物。第一部分从开头“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写杨修被杀及其被杀的原因。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蜀兵据险固守,魏军进退两难,曹操犹豫不决。杨修根据魏军当时的处境和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特点,将二者联合起来分析,推断出了曹操已有退兵的打算,足见他才思敏捷。可他又自作主张地让将士们收拾行装,最后终于以“造言乱我军心”的罪名被曹操“推出斩之”。
    第二部分从“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至“修死年三十四岁”。是文章的插叙部分。主要叙述了六件事情,第一件是明白曹操“门内添活”的心意,表现了杨修才思敏捷。第二件事是与众人分食一盒酥,表现杨修机智善辩。第三件事是揭露曹操“梦中”斩近侍的真相,表现杨修目光锐利,一眼看穿曹操的奸诈,同时也表现了杨修卖弄聪明,不顾后果的特点。第四件事写杨修揭露曹丕密请吴质的事件,表现杨修虽然目光敏锐却办事粗疏。第五件事写杨修授计曹植走出城门,表现了杨修的果敢。第六件事写杨修帮助曹植拟写“答教”。杨修能事先预测曹操欲问之事,让曹植对答如流,确实表现出杨修的足智多谋,具有政治才干。可是他办事不够严谨,使人能有机会偷去他拟写的“答教”,却又显得不够精明。以上六件事又可以归纳为两类:前三件为生活小事,因为锋芒必露遭致了曹操的忌妒;后三件为军国大事,因为他卷入曹丕与曹植的继承权的斗争里面,导致了杀身之祸。
    第三部分为最后三段。是文章的结局部分,曹操下令次日进兵,不过是为了证明杨修所言不过是一派胡言,想用赢得战斗来维护自己的威信。不想却战斗失利,并且“折却门牙两个”,最后厚葬杨修下令班师。侧面表明了杨修能洞察先机,却遭斩首。暗示杨修以“惑乱军心”之罪遭斩不过是个幌子罢了,真正原因还是杨修参与了曹丕、曹植的权力之争,曹操“早已有了杀杨修之心”,这次不过是一个能堵人口嘴的极好的机会罢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