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叠词 喃喃呐呐絮絮聒聒劈头劈脑气喘急急喏喏连声眼睁睁 4.古今异义的词 做大吹嘘口浅智取影值得胡乱 左右不争不道得计较陪个小心强人 5.被淘汰的词语 聒噪过口恁地巴到搬口去休吃嘴 句段品味 1.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 品味: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为情节发展提供必须的环境,“酷热难受”为全文情节的发展张 本。如果没有了“酷热”,则杨志与厢禁军的矛盾,吴用等人的智慧都会没有办法表现出来。 2.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稀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品味:根据地形特点,安排众人的行走停歇,写出了杨志的精明与谨慎。熟悉江湖特点的杨 志,明白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有强盗出没,所以安排作息时间总是极力避开这些容易遇到强 盗的时间和地方。 3.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 品味:正面写出了杨志的性格中,急功近利,粗暴蛮横的一面。杨志为了报答梁世杰的知遇之恩,更为了以此作为实现“博得个封妻荫子,为祖宗争一口气”的人生理想。可是由于他太在意生辰纲了,唯恐路上有失。却又没有注意手下人的感受,对手下的人“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并且对老都管与两个虞候也是恶言相向。就这样,由于杨志的性格急功近利,粗暴蛮横终于导致了内部矛盾的激化。为生辰纲被劫惹下了祸根。 4.老都管别了脸对众军道:“似你方才说时,他们都是没命的。”杨志道:“不必相闹;俺只要没事便好。你们且歇了等凉些走。”众军汉都笑了。 品味:这是杨志与老都等人的第二次正面交锋。对话描写将老都管的含沙射影与杨志的理屈词穷比照得十分鲜明。这一场冲突以杨志的失败告终。可惜杨志一路小心,处处防贼,可贼到了眼前却有眼难辨,反被同伴奚落一场。众军汉的“笑”大有深意,是胜利的笑,更是出了一口怨气后,得意的笑,是在笑自己,也更是在笑杨志。 5.杨志也把朴刀插在地上,自去一边树下坐了歇凉。 品味:“自去一边”用得准确精当并且传神。它形象地传达出了杨志自此已是脱了集体,成了孤家寡人一个的信息。由此推出杨志任务失败已是势不可挽。 6.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众军看见了,便问那汉子道:“你桶里是甚么东西?”那汉子应道:“是白酒。”众军道:“挑往那里去?”那汉子道:“挑出村里卖。”众军道:“多少钱一桶?”那汉子道:“五贯足钱。”众军商量道:“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正在那里凑钱,杨志见了,喝道:“你们又做甚么?”众军道:“买碗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骂道:“你们不得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众军道:“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杨志道:“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 那挑酒的汉子看着杨志冷笑道:“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 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甚么闹?”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说出这般话来!”那七个客人说道:“呸!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说一声也不打紧。我们正想酒来解渴,既是他们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这七个客人道:“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你左右将至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那汉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七个客人道:“饶不得,做定的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了,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品味:选文从问酒——买酒——吃酒——下药四个层次写来,条理分明,层次清楚。第一层“问酒”是卖酒人白胜欲擒故纵,故意以不买来调动众军士的味口,来使杨志放松警惕。第二层是买酒,众好汉装着与卖酒人不相识,用普通客商一样与卖酒人讨价还价。第三层是“吃酒”,众好汉围着酒桶你一瓢我一碗的大解其馋。作者不写众好汉将酒桶挑到自己的枣车边,而写从枣车里取来椰瓢与枣子,当着杨志等人的面饮酒,似乎是想向杨志证明什么?第四层写“下药”,买酒的想占便宜,买酒的斤斤计较,完全像平常小贩一样,可就在这一走一来,一争一夺之间,一桶好酒已成了药酒。如此四层都在给杨志等人做戏,都在引诱杨志等人入彀。最后众军士及老都管终于经不起引诱,杨志也终于被迷惑,这一段所写,是晁盖等人能否夺取生辰纲最关键的一步。段落的每一个层次都表明了吴用的每一个策略。 课文赏析 全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生辰纲”来展开的。矛盾的双方,一方是护送生辰纲的杨志,一方是想夺生辰纲的晁盖等人。从杨志一方来看,护送生辰纲是他感恩图报的机会,将生辰纲安全送进蔡府,是他实现理想的开始。一路上小心应付,安排行走停歇等作息时间,旅途中谨小慎微决定行走路线。只可惜杨志等行走的时间是在五月与六月最炎热的季节,行走的路线要经过人烟稀少的莽莽丛林,队伍之中有虞候心中怨怅,老都管的左右制肘,这样天时、地利、人和杨志一样未得,不得不落入吴用等人的算计之中,最后以失败告终。 从晁盖等人来看既得天时地利又得人和,加上吴用等用尽计谋,其余几人通力合作,最后终于不费一刀一枪,计赚生辰纲。 从全文的结构来看,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写天气酷热难当,写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位军士的矛盾,为后文生辰纲被劫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主要写杨志与晁盖等人在黄泥冈上斗智斗勇,是全文的高潮。第一部分处处铺垫,处处蓄势,第二部分则以第一部为基础,展示了事物的结局。 全文写法特点鲜明,伏笔照应运用自如。如前文写“酷热难当”,“热了行不动”,“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这些都为后文写军士热得“歇下担仗,那十一人都去松林树下睡倒了”作了铺垫。再如前文写杨志“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拿了藤条要打”,则与后文写杨志“拿着藤条,劈头劈脸打去”,“拿起藤条,劈脸又打去”相照应。这样相互照应,较完整也刻画了杨志粗横野蛮的性格。再如前文写“两个虞候口里不言,肚中寻思:‘这厮不值得更骂人’”。老都管说:“这两日也看他不得,权且耐他”。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急,心内自恼他,就为后文的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及“老都管别了脸对众军道:‘似你方才说时,他们都是没命的!’”埋下了伏笔。这样前文为后文埋伏笔,作铺垫,蓄势力,不仅使得后文能很好的张扬,而且能使全文浑然一体,给读者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 通过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章中无论是对杨志精明、谨慎、蛮横的性格特征的刻画,还是对晁盖、吴用等人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应战的群体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故事情节中,通过他们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现的。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出杨志对行走时间的安排,对队伍指挥权的要求充分表现了杨志的精明与小心。作者未着一句评价,读者都能清楚杨志确实精明能干。杨志对众军士的语言与动不动就挥舞藤条的动作,又如实地写出了杨志的粗暴野蛮。作者同样的地未加一字评价,但一个粗暴蛮横的军官形象已站在了我们的眼前。同时,读者也明白杨志的这种对士兵不加以体恤,对老都管、虞候不会改善关系的作法必然会导致杨志的失败。并且文章用如此精明能干的杨志遭到失败的事实反衬了吴用等人的智慧。文章这样一种让人物自己去说去动去表演的写作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广阔地再创作的思维空间。 从人物性格的角度来看,杨志是本文中的主要人物,他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精明能干,知道社会环境,知道根据地形,来安排时间。但另一方面却又粗暴蛮横,不知道关心属下,不知道分担责任,不知道利用人心,这是他性格中的最大缺点。因为有了这一致命的缺点,所以他的遭遇只能是从失败走向失败,哪怕他有“博个封妻荫子”的愿望,但结果只会事与愿违,同时他的性格中还有可悲的阴暗面。当“老都管喝道‘杨提辖,瞧,你听我说!我在东京太师府里做奶公时,门下军官见了无千无万,都向着我喏喏连声,不是我‘口浅’,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相公可怜……’”杨志被老都管几句喝斥,一下子就被打在七寸上,说话也没有了理直气壮。到后来被老都管抢白时却只能说“不必相闹,俺只要没事便好。你们且歇了,等凉些走。”从以前的喝了来骂了去,到这时的近乎央讨的语言,着实可以看出杨志想得志,却又不得志,在夹缝中生存,处处受制于人,实在有些可怜。 另外,文章中的环境烘托、细节描写、白描手法都很特色。 阅读实践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众军看见了,便问那汉子道:“你桶里是甚么东西?”那汉子应道:“是白酒。”众军道:“挑往那里去?”那汉子道:“挑出村里卖。”众军道:“多少钱一桶?”那汉子道:“五贯足钱。”众军商量道:“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正在那里凑钱,杨志见了,喝道:“你们又做甚么?”众军道:“买碗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骂道:“你们不得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众军道:“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杨志道:“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 那挑酒的汉子看着杨志冷笑道:“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 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甚么闹?”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说出这般话来!”那七个客人说道:“呸!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说一声也不打紧。我们正想酒来解渴,既是他们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这七个客人道:“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你左右将至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那汉子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七个客人道:“饶不得,做定的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了,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1.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2.找出一处写众军士馋涎欲滴的细节描写。 3.文中划线的一句话表现了杨志怎样的性格? 4.“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一句的含义是: 5.如果将段中的“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的坐地乘凉改为“高声吆喝,张罗买卖”,那效果怎样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五元钱的故事 ①5元钱能够干什么?那一天我突然问自己。我4岁的女儿听见了,大声地说可以买两支冰淇淋。我什么也说不出来,我想起了你亲和5元钱的故事。 ②那一年父亲上完小学,并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县一中。正当他满怀希望地迎接新学年到来的时候,我爷爷对他说,别上了,在家里割草吧。父亲的梦一下子被打碎了,他整日地哭泣,并拒绝于任何事情。爷爷没有办法,最后说,你自己挣够学费,你就上。 ③学费是5元,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只是两支冰淇淋的价格,但对30年前的父亲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爷爷说这句话其实压根儿就没想让父亲去上学。 ④父亲沉默了好多天,最后他拿起镰刀,第一次向命运挑战。他冒着盛夏的酷热,钻进田间地头给生产队割青草,有时一天下来割的青草捆起来比他人还高,足有100多斤。100斤青草,生产队给算5个工分。那一年一个工分大约合5分钱,这样父亲最多的一天能挣到0.25元了,20多天就能挣够5元钱。他一遍一遍地计算着,仿佛一个登山者不断地抬头看着距离山顶的路。最后,父亲离自己的目标只有一步之遥了,再割100斤青草,就凑够5元钱了。 ⑤那一天早上父亲起得特别早,他激动地走在田间小道上,仿佛看到了自己已身处课堂,汗水湿透了他的衣服,最后他感到头晕脑胀,迷迷糊糊举起镰刀一下子割在了自己的腿上,血从他的腿上流出,他倒在了地上。等他从病床上爬起来的时候,县一中已开学半个多月了。而爷爷也说,为了给他治腿伤,花了十几块钱,学上不成了。 ⑥在我的记忆中,每当我跟父亲要钱的时候,他从来没有说过不给。甚至在外求学时,我想喂一喂肚子里的馋虫却说谎要订复习资料的时候,父亲也从未问过我什么,而是即使东借西凑地也把钱如数寄来。直到有一天,父亲给我讲了5元钱的故事,我后悔地跑到校个树林里,把头撞到一棵小树上,让疼痛减轻我内心的愧疚。从那时起,在校期间我便再也没有吃过食堂以外的任何食品了。 ⑦我感谢父亲给我讲的故事,让我再告诉我的女儿吧,也许长大了她会说元钱能做很多事情,甚到,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选自《大众日报》,作者:李丛峰)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叙述的故事。 2.第五段中与第二段“父亲的梦”相照应的一句是: 3.第四段文字叙述时运用了一些具体的数据,这样写有何作用? 4.品味文中画横线的一句话的含义。 5.说说你对“把头撞到一棵小树上,让疼痛减轻我内心的愧疚”一句的理解。 6.指出末尾一段文字的表达作用。 自主探究 探究导向 在《水浒》中,“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一回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晁盖等人取得生辰纲后,便连珠串似的牵出一大批英雄聚义梁山泊。也就是说梁山水寨的英雄之所以聚集梁山泊。除了义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动机,那就是财。建议你自主阅读《水浒》中晁盖等人取生辰纲的有关章节,然后与同学讨论,谈谈你对晁盖等梁山英雄的看法。 探究心得: 18.杨修之死 语言卡片 1.生字 屯兵tún庖官páo禀请bǐnɡ主簿bù辕门yuán 酥sū讫qì簏lù谮害zèn惑乱huò 麾军huī绰刀chāo佯怒yánɡ惇dūn阜fù 2.雅词 禀请:禀告请示。 辕门:旧时称军营的门。 佯怒:假装发怒。 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不日:不久。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造言:制造谣言。 号令:处刑后示众。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不置褒贬:不评价好坏。 (责任编辑:admin) |